钓鱼网

高手分享浮漂分类5部分的详细讲解 [图文]

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漂的作用。第二部分,关于漂形。第三部分,关于吃铅量。第四部分,关于“剩余浮力”。第五部分,关于漂的“吃水”。

漂这个东西,由于她在整个渔具系统中的特殊作用,深得广大96KaiFa源码的关注。但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了争议最多的渔具,没有之一。本人自知水平有限,不配与前辈们一争高下,但是多年的垂钓经验还是让我有一些用漂心得的,现在我就和广大钓友粗浅的说一下我对漂的认知。

1、漂的作用

其实在我看来漂的作用无非是两个。其一:调整双子线和双饵(单子线单饵)在水底(离底)的状态。其二:产生鱼讯用以抉择扬竿时机。

调整好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任何一只漂都能做到的。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否理想,关键在于钓者,而不是漂。钓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 饵重、钩距、子线柔软度、水底酱层状况、鱼情等等。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否合理,是能否钓好鱼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钓友没钓好就怪漂不好用,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漂啊漂,你明明只是个调整双子线和双饵状态的工具, 大神们却什么都往你身上扯,子线弯曲过多了信号不好,怪你不灵敏;饵还没到底提竿空枪,怪你信号不真实。你真的比窦娥还冤啊!当然不灵敏或者提竿空枪 与漂无关的因素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是稍加举例,用意就是友情提醒某些考虑不周全的钓友,调钓真的不是漂一个人的事。我计划过几日会作一篇《你所忽略的调与钓,探究调校双饵状态时最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另外讨论这个话题。

2、关于漂形

上面说到,漂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产生鱼讯用以抉择扬竿时机,这就必须要说到漂形了。不同的漂形在同样的鱼情中产生的漂讯会有不同的细节差异,一只漂的漂形,关系到漂入水后的翻身、到位、下顿和送漂等动作的特性。

不同的鱼情需要不同漂形的漂来施钓。比如底钓漂,要求快速到底,那么她在水中的阻力一定要小,此时流线型身材一定是必备的。而专门用于打接口的漂,与底钓漂的要求恰好相反,所以身材短粗,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漂形的不同还关系到她的翻身速度。翻身其实很简单,就是漂入水后,鱼线带动漂脚,大约以漂身为轴心的一个旋转动作。可以简单说,此时漂脚是动力臂,漂身是支点,漂尾是阻力臂。如图: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简单了:漂脚长的比漂脚短的翻身快,漂尾短的比漂尾长的翻身快。。(注:以上都是单一参数对比,必须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才有此结果,而且所有参数都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打极端的比喻)

这些都很好理解。这里再补充两点:第一吃铅量大的翻身肯定快;第二,如图: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经验丰富的用漂人看一眼就知道哪个翻身快哪个翻身慢。

再说到位。翻身快不等于到位快,翻身的主体动作是旋转,到位的主体动作是下沉。下沉快的漂形势必要符合流体力学,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要小,也可以简单的说外形要呈流线型。粗略说就是细长漂身的漂比粗短漂身的漂到位快。好比轿车的风阻系数比大巴小一样,一个道理。

鱼吃口的动作,都要反应在漂象上。具备流线形身材漂身的漂,因为在水中的阻力系数小,所以鱼吃饵带动漂做动作所需要的力气也越小,因而“灵敏度”自然就高了。

总之,根据环境以及鱼情的不同,找一只漂形得体的漂针对性施钓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大家意见也比较统一,这里就不多说了。

3、关于吃铅量

首先要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只漂的吃铅量,而漂的排水量和材质就是关键因素。排水量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漂身体积,同样的材质,肯定漂身体积大的那 一只吃铅量大,因为排水量大。而材质呢,同样的漂身体积,肯定是漂身越轻的吃铅量越大,也就是说漂身平均密度越小的漂吃铅量越大。同样漂型的芦苇漂肯定比 木质漂吃铅量大,因为芦苇的密度比木质小。

那么,到底是吃铅量大好还是吃铅量小好呢?这里要分两头讲,关键是你着重于哪个角度去用漂,这句话很关键,下面开始细说。

用漂的时候,是哪些因素决定你去选择不同吃铅量的漂呢?大家都知道,竿子越长,乱风越大,水越深,杂鱼闹得越厉害,肯定要求漂的吃铅量越大。为什么 呢,竿子越长,铅皮多一些好抛竿;有乱风作怪的时候也一样;水越深,双饵到底时间越长,铅皮重一些利于快速到底;有杂鱼闹的时候也是要求双饵快速到底,同 理。

比如说现在打算钓5米4,水深两米好几,微风,也有一点杂鱼闹,那么我计划用个吃铅量为2克多一点的漂比较合适。又比如现在钓3米6,水深一米多一 点,无风,杂鱼也少,此时用个吃铅量1.2克左右的已经绰绰有余了。那么现在你选漂的标准就是着重于吃铅量了,站在这个角度选漂,就是选材质轻巧的漂比较 有优势了,也就是常说的“吃铅量大”的漂。为什么呢,两只吃铅量同样为2克的漂,材质轻巧的那一只可以做到体型更加纤细,这样的话她在水中运动的阻力也就 越小,所以有鱼吃口的时候“灵敏度”自然就高了,如图:

那么,同样漂形同样体积的两只漂,只是因材质密度不同而导致吃铅量不一样,他们谁优谁劣呢?这里又要分两头讲。如果吃铅量小的那只漂因竿长水深杂鱼闹 而达不到抛竿顺畅快速到底的要求,那么肯定是吃铅量大一点的那只漂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吃铅量小的那只漂在外界因素并不太恶劣,而完全可以胜任这 些要求的时候,又是谁优谁劣呢?他的劣势还会是劣势吗?这里不急于找出答案,接着做如下分析:

同样漂形同样体积吃铅量小的那一只漂(下面简称A),铅皮用量越小。同样漂形同样体积吃铅量大的那一只漂(下面简称B),铅皮用量越大。当这样两只漂 同时入水作钓的时候,谁灵敏?这个时候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说到这里,可能就是争议比较多的时候了。一般一方认为,吃铅量大的B灵敏,因为这是常识。而 另一方认为,吃铅量小的A灵敏,因为铅皮重量越小打破惯性需要的力量就越小,所以就灵敏。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要我说就是:相差无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漂和铅皮在水中的情况。当A和B链接铅皮在水中达到平衡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认为他们加上铅皮的排水量的重量等于他们自身的重量加上各 自铅皮的重量。由于A和B的漂形和体积一样,所以他们的排水量也一样,所以A的重量+A携带的铅皮重量=B的重量+B携带的铅皮重量。他们区别只是一个头 重脚轻,一个头轻脚重(相对而言);而他们和各自携带的铅皮重量加在一起实际重量差不多。

此时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他们的漂形和体积因素而带来的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大小问题,而现在他们的漂形和体积是一致的,所以“灵敏度”也就差不多了。当然, 这里去除了一些极细微的影响因素,比如B所携带铅皮的体积肯定比A所携带铅皮的体积大,但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还有,B所携带铅皮的重量大于A的,是不是鱼 就难以吸饵入口一些呢?子线是软的,这一点也要忽略不计。还有就是B的主线因为铅皮重一点而要拉得紧一点,理论上这样更有利于信号传递,但实际上这种影响 也可以忽略不计。如图:

4、关于“剩余浮力”

“剩余浮力”这个理论大概

源于两派相争,是围绕浮漂钓高钓低时对“灵与钝”的影响进而“研究”后的产物。大概意思就是说,钓1目比钓2目灵敏,因为2目的时候“剩余浮力”大,鱼要 克服的力量也大,所以就没有钓1目灵敏。

乍一听,有道理。细一推敲,感觉不太靠谱。为什么?一只漂高目的时候(漂身必须没入水中),水下的铅皮重量自然少 些,而低目的时候水下的铅皮重量自然多些。鱼吸饵哪个要克服的惯性大?自然是铅皮重量多些的那个。

有人会说,1目到黑漂的力量只有一目排水量的重量,而2目到黑漂的力量却有2目排水量的重量。那么请问,我从2目到1目不可以么?非得黑漂?难道鱼吃饵的时候是盯住漂尾直到黑漂才算吃饵成功么?这个理论的奇葩 之处就在于将人的意志强加给鱼,而不考虑鱼的感受。

“剩余浮力”只有在两只漂尾元径不同的情况下才有体现,漂尾越粗的漂,下顿同样目数所需克服的排水量越 大,所以鱼儿以同样力度的吃口,粗尾漂的目数变化会比细尾漂的目数变化小,因此才会出现细尾漂比粗尾漂灵敏度高的结果。

5、关于漂的“吃水”

最后再说说漂“吃水”导致目数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烦人,但是目数变化的原因不止“吃水”一个,除了因漂身和油漆材质的质量以及工艺因素外,温度变 化导致漂身空腔内的气体的密度变化也会导致目数变化。一般解决办法有:用制作材料和工艺比较好的漂;垂钓一定时间后验一下漂;尽量不使用空心漂身的漂;定 期保养漂。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