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说的钓饵主要是固态饵,在闹小鱼或者想钓大鱼的时候,固态钓饵就很管用,夏天野钓的时候钓鱼网们经常会用到嫩玉米粒、酒泡玉米粒等固态饵。
但很多钓友在使用固态钓饵会容易犯相同的错误,就是只要钩上有鱼饵,没鱼咬钩也一直用下去。实际上,很多固态钓饵在水中泡久了就没味了,对鱼的诱惑力将大大降,因此当鱼不咬钩时要勤换饵。
虽然之前也听过不少钓友说要勤换饵,只不过在一次小水库探钓之后,我才算有了切身的体会。那座小水库小鲫鱼横行,钓饵我用的是嫩玉米粒,起先我也并不善于使用嫩玉米粒。使用嫩玉米粒施钓时,首先要剥皮,使其既能挂到钩上,还能饱含一定的浆汁,这是我最初使用玉米粒的唯一方法。
嫩玉米刚刚挂钩时同样会招来小鲫鱼的骚扰,浮标时而蹿动,时而上升或下顿,这些无效的信号无需理踩,不久就会消停下来。浮标久无动静后,我慢慢提竿,看到两粒玉米还算完整,于是干脆不再换饵,重新抛钩入水,守株待兔。就这样,一个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转机出现在午饭后,并且完全是歪打正着的巧合,我刚坐在钓台上,就遇到了一拨闹得比较凶的小鲫鱼。对于和上午一样的无效浮标动作,我概不理会,但对于偶尔加大的浮标动作,连续上升几目或急速黑标,手再懒的人也不会无动于衷吧?提!结果空了,玉米粒也没了。
再次上饵,不久浮标再次出现同样的动作,再提!还空。正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大幅度的送标,意外钓获一条小蝙鱼,不小的惊喜。接下来,我在不停换饵、不停和小鲫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稀里糊涂、断断续续地钓着半斤多重的小鳊鱼。
和大多数钓友一样,我当时并未多想,反正钓到鱼了,就偷着乐呗。可在返程途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根据多年经验,这座水库早上天刚亮的时候是出鱼高峰,然后逐渐减弱。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我的全部鱼获都是在下午钓获的,而其他人都是上午钓得更好呢?
这个疑问使我回想起几帧支离破碎的场景,我用的是带浆的嫩玉米粒,玉米粒在水里泡得越久,浮标就越安静。下午,我被小鱼闹得左一次空竿,右一次空竿,其间断断续续钓了一些小鳊鱼。这些环节有哪些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面饵之所以中鱼更快,正是得益于它的雾化效果。带浆的嫩玉米入水后浆液溶解在水中,起到了面饵雾化的作用,浆汁越浓,诱感力就越大,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广。玉米粒泡得越久,可溶解物就越稀少,对鱼的诱感力也就相应减弱。
上午的时候,贪吃的小鱼不再闹钩,正是我许久不换饵,玉米粒浆汁溶散殆尽所致。而下午小鱼闹得更欢的候,逼着我不停地更换新玉米粒,于是就有了收获。
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钓哪个水库,我都会注意保持一定的换饵频率,效果很明显。无论是新鲜的嫩玉米粒、还是酒泡的玉米粒、渔具店内出售的成品玉米饵,都遵循着“不咬钩,勤换饵”的原则,换着换着鱼就来了。
蚯蚓也一样,常看到一些钓友钩子上的蚯蚓只剩下一层皮儿,可他们还在坚持使用,原因很简单,蚯蚓皮也能上鱼,但是和肥美多汁的新鲜蚯蚓相比上鱼率低了不少,这点往往易被忽视。此外,诸如田螺、小鱼肉、小虾米、红薯块之类的饵料都要勤换。
那么,多久更换一次鱼饵比较合适呢?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尽一致,因此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不过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时间,就是20分钟,这个时间是极限,不能比它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