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晚秋用腥饵,也要有技巧,这么做才能大鱼进窝小鱼不闹

晚秋钓鱼,不用腥饵,别说大鱼,就连小鱼也不进窝,可是用多还是用少,用动物腥还是植物腥,到底是用闻起来腥的,还是其他的挑选标准,这就比较杂乱了,市场上那么多腥味饵料,这些腥味真的是材料本身亦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发出的味型,为什么诱鱼效果总是差点什么意思,其实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晚秋用腥饵,也是有技巧的,不仅仅是使用技巧,更要有一定的判选尝试,这样才能做到诱鱼快,还能大鱼进窝,小鱼不闹。

腥味这个味型,其实是很泛泛的,比如我们说动物腥,常见的是虾粉,蛆粉、蚯蚓粉,但是仔细用嗅觉来区分,会发现并不是一种味型;再譬如植物腥,豆腥、藻腥、油菜饼腥、蒜腥,更是不一样,那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嗅觉判断出来的腥味,和目标鱼所需要的腥味,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就好比苹果、香蕉,自然会散发苹果味、香蕉味的味型,但是苹果味、香蕉味的洗漱洗涤剂,虽然闻起来相差无几,但是前者可以安全食用,后者只能外用是一个道理。

有这样的区别,是因为香型不同,香烃的方程式不同,比如比较常见的节肢类动物腥味,主要是三甲胺系列,而动物蛋白质腥味的香烃,主要是氨基酸类,而再进一步细分,如生长环境不同,如蚯蚓、泥鳅等,因为生长在土腥素浓郁的环境,所以腥味就变成了组合腥味,之所以要点明这样的区别,其实说白了,就是目标鱼在生长环境的区别不同,对不同的腥味饵,要求不同,比如我们在春季钓鱼,饵料中如果用了动物蛋白腥味,其实效果并不如藻腥效果好,这就是缘由了;当然了,我们并不需要普及生物和化学知识,毕竟太过于高端和专业,但是我们在使用腥味饵时候,也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可以让我们忽略嗅觉误判,挑选出合适的饵料,让我们做到有的放矢。

一、凡是闻起来不难受的腥味,基本上都是可以使用的

每个人的个体不同,对物体味道的判别是有区别的,但是要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鱼的嗅觉,是人的300~500倍左右,那么相应的,如果我们闻起来不难受的味型,可能鱼不一定受得了,但是我们闻起来都很难受的腥味,那鱼肯定受不了,这是一个很基础的使用技巧,这其实不仅适用于腥饵,所有的配饵、开饵效果,其实都适用于这一技巧。

当然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现在的商家,诚信度有高有低,比如以南极磷虾这种不是虾的虾粉举例,其最大的成本是运输成本,事实上这种虾,在其原产地,也就是南极水域,基本上属于无成本自然繁殖,但是真正将其运输到国内,这个运输价格相对而言,就比较高了,所以国内大多数的虾粉,并不是用的南极磷虾,而是成本非常低的淡水养殖虾,更夸张一点的,直接就用香精调味,比如氧化三甲胺,再配以骨粉、虾粉之类,至少在嗅觉上,我们是判别不出来有什么大致区别,反正味道都不咋地,那么闻起来难受不难受,就成为了我们比较简单的判别手段了。

二、发酵类的腥味,往往更符合实际的腥味饵来源

在自然水域中,淡水鱼和海水鱼,能获取腥味饵料的来源并不一致,海水鱼的我们就不多说了,仅是淡水鱼,从自然界获取腥味饵料的来源,一共就只有三大类,第一类,水中的藻类腥,第二类,小鱼小虾的动物蛋白质腥,第三类,植物、动物尸体腐败发酵的腥饵,除此之外,很难有其他自然来源,所谓的膻腥、内脏腥,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类腥味含量较多,动物蛋白含量高,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就是属于高热食品,自然对鱼有极大的诱惑率,但是同样,这种诱惑是全方位的,不管大鱼还是小鱼,所以一旦使用这种腥饵,就要做到小鱼大鱼齐闹窝的思想准备,如果开饵水平很高,自然没有问题,反之,那就要做好钩饵不落底的准备。

但是我们使用了针对性的腥饵,这在实战中就意义很大了,比如晚秋我们多建议用蚯蚓,或者是蚯蚓粉。红虫粉这一类昆虫动物蛋白腥味饵,其实主要原因是晚秋一到,很多水生昆虫大规模死亡,新鲜的也好,沉底和腐泥发酵的也好,基本上和蚯蚓、红虫这类活饵,或者和红虫粉、蚯蚓粉这一类发酵后的腥饵味型差不多,所以使用后,活饵易招惹小鱼,但是发酵后的腥饵,往往更受大鱼青睐,因为这符合实际情况。

三、根据水温来调整腥味饵的比例,其实也要看水质的情况

很多文章,都在反复强调,水温越低,腥味饵料的比重就要越高,比如同样都是晚秋,东北、西北晚秋施钓时,腥饵的比重并不一致,如东北,腥味饵料的比重在30~40%左右,而在西北,20~30%也就差不多了,这就是因为东北的实际气温已经比西北低的太多,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全面,要考虑到,低温时,鱼对腥味饵的需求,其实是对补充蛋白质有需求,在鱼的认知中,腥味=蛋白质=营养,但是腥味在水中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味型在水中的传播,也是需要介质的,当水质越肥,也就是水中杂质越多的时候,味型的传播越快,但是因为水中杂质太多,所以就要用较浓郁的味型来覆盖住介质,同样,水温越低,水质越清洁,用来传播味型的介质,就越少,只有用高浓的腥饵,来增强传播,这样才有助于把味型传开,所以,晚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季节,因为水温并没有低到冬季那么明显,但是又不如夏季,所以腥饵在饵料中的比重,就取决于水质的肥瘦,越肥的水,腥饵比例越低,越瘦的水,腥饵比例越高。

最后,随着气温持续下降,晚秋钓鱼,渔获情况呈两极分化,要么渔获越多越好,大物越来越多,要么就是连续空军,就算有鱼,大鱼也很少,除了出钓时间有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饵料中,腥饵比重、种类、类型上,没有选好、用好,再直观点,其实就是我们的鼻子给出的判断并不正确,让我们的饵料,要么腥味种类不对,根本吸引不了鱼进窝,要么就是大鱼小鱼都进窝,口多切杂,哪一种都抓不住,所以,用对技巧,对症下药,那么小鱼不闹、大鱼进窝,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