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窝内有鱼星,但不开口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简单说说窝内有鱼星,但不开口的原因及应对方法。要解释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鱼星的形成原因和形态

首先是要了解鱼星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形态。

在大多数钓友的认知里,鱼星是鱼呼吸或摄食时吞吐的气泡,俗称鱼泡。这种说法不能讲完全错误,但最起码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看到的鱼星,特别是成片成团的聚集状气泡,其实大多是鱼类摄食时搅动窝点下方的塘泥杂质,将原本封闭在水底虚泥及腐质杂物里的空气释放出来,混杂了吐出的气泡,上升到水面形成的大小夹杂的鱼星状物。

真正的鱼星,应该是指鱼类呼吸或摄食时产生的零散气泡。正常状态下,无论是野生水域还是养殖水域,甚至是庭院、鱼池或水族箱水体,鱼类在不受惊挠的常态下,很少会有鱼星产生。不论是鲤鱼、鲫鱼还是其它鱼种,只有在受到外界惊吓或刺激的应激反应时才会有吐出气泡的现象,这一点,喜欢养鱼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我们在野外水域钓鱼,最常见鲤鱼星,大小不等的碎沫状气泡缓慢移动,这是由鲤鱼的生活和摄食习惯造成的。鲤鱼是底栖鱼类,上唇突出。摄食时埋头拱食河底的植物碎屑、小鱼虾、螺蚌和动物、昆虫尸体等,这种摄食习惯决定了鲤鱼游经的路径必然会留下大小不等的团状气泡,拱食时有,游开时消失,这一特性也为我们追星钓鲤提供了依据。

除了鲤鱼,常见的鱼种如鲫鱼、草鱼、鳊鱼等,除了打窝后可以见到聚集状气泡,也就是所谓的鱼星外,其它时候很少能见到吐星。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平时在开阔水域,非打窝处位置,有没有见过大团的草鱼星和鲫鱼星。

常见的鱼星往往会因为钓场环境,特别是河底、塘底的状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沙土、硬质底流水河,河底杂质不多,底泥中包含的空气相对较少,鱼拱食窝料时很少见团状鱼星,鲫鱼星多为零散气泡,黄豆大小,零星升上水面。鲤、草星虽然也是团状,但体量相对较小,气泡大小也较平均,与池塘里有很区别。

肥水池塘,多年的水草塘,放钓的黑坑等,水底多杂物,腐烂草叶草茎,虚底或淤泥底。这种水域打窝后鱼进窝吃食,搅动水底的虚泥杂质,常见片状大小不等的细碎星子同时冒上来,如果有大个体鲤、草等进了窝子,窝点里更是翻江倒海,大团鱼星夹杂着腐败杂质物飘上水面,让人以为有成千上万条鱼聚集在窝子里。

二、不开口的原因

说完鱼星的成因和基本状况,再来说说为什么光见冒鱼星,却不见吃口上鱼。这种现象主要是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天气状况不佳,窝料的气味虽将鱼引过来,但鱼吃食欲望差或燥动,见星不见口。

二是过于严重的虚底或淤泥底,鱼进窝吃食时搅动的水流形成雾底,鱼看不到饵的位置或不愿到底吃食。

三是老塘、烂塘里的滑口鱼,黑坑、竞技池里的回锅老鱼,千锤百炼的老革命,吃窝不吃饵。

四是漂、线、钩的搭配,饵料的状态和味型出了问题。

三、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相应地作出一些调整,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窝点里有鱼星,说明窝子附近肯定有鱼被窝料吸引过来,也就是说,鱼是有一定吃食欲望的,方法对路,多少总能钓上一些。

调整的思路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器的调整,对线组的粗细,漂的吃铅量,钩坠的大小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小、轻、灵,降低鱼的警觉心,放大吃口信号。

二是饵的调整,改变饵料的状态和味型,搓饵改拉饵,大饵改小饵,硬饵改软饵,密实饵改膨松饵,目的是提高适口性。在饵料的味型上,传统钓应该尝试由素改荤,由荤改腥。台钓则应考虑一下不同味型的饵料和添加剂,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口小药和味型添加剂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是技的调整,技的调整是根本。要在守和逗之间掌握好平衡。有星无口,我们要学会根据鱼星的形态判断分析鱼层,并结合钓点的基本状况,来确定是逗还是守。以鲫为例,如果是老塘滑鱼,塘底不时见大团鱼星,最好以守为主,引逗动作宜轻宜缓。如果水下不断有单星冒上来,钓底无口,那一定是半水吐的星子。鱼寻味而来,因水底腐败物变质产生有毒气体,且含氧量低,不敢下底吃食,都聚集在窝点上方,燥动而吐出大量散星,又或是因升温等原因鱼层上浮,此时钓浮,或频繁引逗,将钩饵置于鱼层中间,一定会有吃口。

有时窝中无口,刻意将钩饵抛于窝点旁边稍远的地方,钓遛窝边的鱼,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有朋友问窝内有星无口的解决方法,啰嗦几句,说得不全面,希望能有所帮助。

96KaiFa源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商业转载,违者必究。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