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吃铅量小≠灵敏度高,实际解读决定灵敏度的3个要素

通过对大量钓友使用浮漂的观察,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选择和使用浮漂时,总会把吃铅量作为一个首要因素,认为吃铅量小的浮漂灵敏度就高,包括一些自媒体作者,也都传播了这个错误思路,会认为吃铅量越小,鱼克服的力就越小。我并不否认吃铅量和灵敏度之间的关系,但影响浮漂的灵敏度的因素并不局限于吃铅量,因此本文就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关于决定浮漂灵敏度的一些指标,那么我们先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点:

•漂尾的直径

•漂身、配件产生的水阻大小

•吃铅量体现在浮漂上的位置影响也很大

以上3点是本文的重要核心内容,我们也将围绕上述3点来讨论分享,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更多钓友清楚的认识到,决定浮漂灵敏度并不局限于吃铅量,在以后垂钓过程中,需要使用灵敏度较高浮漂时,能正确的进行选择。

漂尾的直径是决定“动作幅度”的重要指标

我们先排除掉其他所有的干扰因素,先来看一下调漂的意义。什么是调漂,调漂的目的是什么?最简单的归纳是,通过修剪铅皮让浮漂和水的浮力达到一种平衡,那么在垂钓过程中,鱼打破了这个平衡,浮漂反映出动作,这个动作的大小,就是常规意义上的灵敏度。

那么浮漂和浮力达成平衡后,鱼咬钩时,是什么决定了浮漂目数的变化呢?自然是暴露在水面之上物体再入水需要克服的力,简单来说就是水面之上漂尾的直径,也就是粗细程度,当被向下拉动的时候,浮漂的直径越细,那么水阻就越小,自然灵敏度就高。

我们来看一个极端例子,浮漂A吃铅量1克,浮漂B吃铅量1.5克,A的漂尾直径是1厘米,B的漂尾直径是0.8毫米,那么浮漂A虽然吃铅量小,但因为漂尾过粗就会造成浮漂动作要小于B。换成我们实际中的现象就是,虽然选择了吃铅量比较小的浮漂,但漂尾却是3目特加粗目,那么自然灵敏度就会剧烈下降,因此,想要提高灵敏度,漂尾的直径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漂身、配件带来的水阻大小也是重要指标

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很多钓友忽略了漂身形状、体积带来的影响,现在大多数钓友都受到某种理论影响,感觉不是枣核型浮漂就不是一支好浮漂,却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当鱼咬钩时,产生向下的力后,浮漂的漂身形状、体积也会产生水阻影响。

我们把前提条件更换一下继续举例,浮漂A是枣核型,浮漂B是细长流线型,两支浮漂的漂尾粗细一致,两支浮漂都调到相同的目数,那么假设鱼咬钩的力度是一样的,那么浮漂A向下被拉动时,浮漂本身需要克服的水阻要大于浮漂B,一个圆球和一根木棍产生的水阻是不同,自然浮漂反应出来的动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在选购浮漂时,要挑选几种不同漂型浮漂的原因。

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浮漂上,其实还忽略了配件的水阻影响,我们同样假设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但配件选择不同,也就是鱼线、太空豆、漂座等这些配件,它们同样在水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阻力,为什么有些钓友垂钓鲫鱼时选择的漂座、铅皮座包括太空豆是非常小就是这个原因,同样是铅皮座,包裹非常紧密的,比随意卷起来的相比,自然水阻就要小,一个细节出了问题可能影响还不大,当所有细节都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最终反馈到浮漂上的影响就很大了,这就是我一直不厌其烦的强调,野钓同样需要精细的原因。

吃铅量体现在浮漂上的位置影响也很大

这句话很拗口,具体来说就是,大家通常认为一支浮漂的吃铅量,是指的整个漂身吗?其实未必,很多浮漂将“吃铅量”设定在了漂尾的底部,就是说漂尾和漂身接触的那个位置,这点很多钓友都不了解,这样的后果是,虽然标注的是吃铅量1克,但如果你是调平水,实际上吃铅量远不止1克。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太提倡调平水钓2目的这种调法,我并不是说这种调法有问题,而是说如果需要提高灵敏度时,这样的调法会抵消掉你刻意选择吃铅量小的浮漂带来的积极作用,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浮漂出厂时是将这个“吃铅量”设定在哪里了,因此除非使用轻饵这种特殊情况,建议还是调高目比较适宜。

关于最后的总结归纳

综上所述,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影响浮漂灵敏的一些因素,通过上面的介绍,其实还体现了一个问题,昂贵的浮漂如果使用错了环境,那么带来的效果可能还不如10块钱的浮漂,因此,灵敏度和价格没有太大的关系,和正确的选择、使用关系更大。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