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 万物复苏
如果钓点中无水草,立春之后垂钓应遵循钓远处不浅于1米,钓近岸不浅于2米的原则;如果有水草,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钓鱼,尤其是野钓,钓位是关键。但是立春之后钓鱼,天气却是成败的关键。有经验的96KaiFa源码往往是选择在气温连续稳定的阴天或者多云天出钓,当然了,阴天是首选,反倒是晴天一般不出钓。
立春之后钓鱼,钓位固然重要但天气却是成败的关键
那么,鱼儿的摄食主动性是受什么条件影响的呢?
鱼的摄食主动性是受气温、水温以及鱼的体温这“三温”影响的。
气温对鱼摄食的影响
鱼是变温动物,它们的所有活动都受气温的影响。简言之就是气温越高,鱼儿的活动越活跃;气温越低,鱼儿们的活动量越小,甚至是躲藏在水底不吃不动如冬眠一般。
所以说,高气温鱼儿才活跃,食量也越大。当然啦,气温也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气温鱼儿也会不适应,只能说是适宜它们生活的气温才是最适合出钓的。
鱼的摄食主动性是受气温、水温以及鱼的体温影响的
水温对鱼摄食的影响
水温是鱼儿活动活跃与否最关键的外部条件。简单地说就是水温越高,鱼儿的活动越活跃;反之水温越低,鱼儿们的活动量越小,最终是滞留在水底少吃少动甚至是不吃不动。
因此,水温高鱼儿才活跃,活动量和食量也越大。同样的道理,水温也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水温鱼儿也会不适应,但凡水温过高,要么鱼儿躲到水温适宜处“纳凉”;要么为了慢慢适应高温而无心摄食。
所以,适宜的水温(如鲫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8~32℃)是最佳的出钓环境,像春季或者春夏之交就是最黄金的垂钓季节。
鱼总是趋向水温适宜的区域活动
鱼的体温对鱼摄食的影响
变温动物的本能就是寻找最适宜的温度环境来生存。就好比人类一样,体表感知外界的温度较低时就会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来调节体温,比如会晒太阳或者加厚衣服等;体表感知外界温度过高时又会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来调节体温,如在阴凉处庇荫或者扇风扇以及开空调来降温等。
同为变温动物的鱼类也是通过体表感知的温度来调节摄食的主动性,当体温过高或者过低时鱼儿就会游到适宜的水温区域调节体温。值得一提的是,鱼儿的体温是受气温和水温影响的,但是气温高水温不一定就高;气温低水温则不一定就低,并不是高气温就一定适合出钓,低气温就一定不能出钓。而是是否适合出钓,还是要根据气温是否连续稳定的情况来判定的,绝不能在忽冷忽热气温不稳定的情况下出钓。
鱼上浮晒太阳是为了趋温来调节体温
那么,立春之后为什么阴天才是垂钓的首选天气呢?
立春之后,受低温的影响,气温和水温普遍较低,虽然气温和水温偏低,但是受低温季节的影响,还是处于温度比较稳定的时期,尤其是阴天,温度的变化(温差)并不大,鱼儿受气温和水温的影响非常的小,并不影响鱼儿的正常活动和摄食。
但是晴天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晴天由于受光照的影响,水体表层的水温上升很快,有趋温习性的鱼儿受本能的反应会离底起浮游向水温高的上层水体调节体温,而在低温的天气情况下受晴天光照的影响而起浮趋温的鱼儿的摄食意识并不强烈,它们起浮晒太阳还是以趋温调节体温为主。因此,立春之后晴天的鱼儿最难钓,因为水底几乎无鱼可钓;而起浮的鱼儿只取暖却无心摄食。反倒是温差不大的阴天或者多云天是最适宜出钓的天气,尤其是阴天,水体几乎无温差,鱼儿都趋于在水底正常活动,只要有饵料被其发现还是会积极摄食的,毕竟觅食果腹才是生存之本。
阴天对气温和水温的影响非常的小,并不影响鱼儿的正常活动和摄食
那么,冬季或者早春钓鱼到底应该钓深还是钓远呢?
立春之后钓鱼,如果钓点中无水草,垂钓时应遵循钓远处不浅于1米,钓近岸不浅于2米的原则。如果有水草,就要在靠近水草边或者水草中的缝隙间打窝下钩。但是水草如若是在离岸较远,那么不管晴天还是阴天,垂钓水深不应浅于一米;倘若水草就在近岸,则晴天垂钓不浅于一米,阴天或者多云天垂钓水深不浅于两米为宜。
值得一提的是,水深并非越深越好,正常情况下超过5米的水深温度并不高,很少有鱼栖息和觅食,因此垂钓的水深最好不要超过5米。
如果钓点结冰,最好在靠近水草且有一定水深处破冰下钩,因为鱼儿多在此聚集避寒
总结
垂钓,钓无定律,综上所述只是钓鱼倌自身多年垂钓实践积累的有效经验之谈,并非绝对之标准。东西各有异、南北有差别,是否适宜出钓还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天气和水温来做评判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