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堆区域向来是不少96KaiFa源码眼中的“禁地”,他们明知其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常苦于没有好的垂钓方法或常因损钩断线而放弃。就我常年垂钓石堆的经历说明,石头堆也能钓而且只要方法得当,照样能钓出理想的收获。
石堆区一般是由江河湖库管理者为防止堤岸崩塌而投入的石块形成,或为拦河闸或水库两边为防止汛期水流冲刷闸根、坝根而投掷的保护物,也有的是石料码头长期卸货掉落积累形成。
由于投入的石块较大容易产生很多大小不一的的洞穴,长此以往,长出了很多的苔藓滋生了很多的浮游植物也聚集了无数的浮游生物,这些自然条件都给鱼类的活动、觅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石堆区对鱼类的影响
1)是弱势鱼类的避难所
当个体较小的幼鱼受到大鱼攻击时,可以躲入密集的石洞中避难;另外,当鱼类遭受人为带来的惊吓时也能往石堆里躲藏。
2) 是水体的“空调器”
在同等深度条件下,石洞里冬暖夏凉温差相对较小,给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鱼类喜欢聚集于此。
3) 是丰富的觅食场所
由于有较为丰富的浮游生物及浮游植物,为小鱼小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来源,同时,大鱼为了觅食小鱼小虾也常多到此活动。因此,素食性、杂食性及荤食性鱼类齐全,多是鱼类大家族聚集之地。
4)可以逃避人类的捕捞
通过长期观察,捕鱼人撒网、下网从来不在有乱石堆的区域进行,估计是在这些地方操作容易挂网也影响渔获。鱼类正是受益于这个得天独厚的场所而才得以生存,所以,其资源较其他水下空旷地区要丰富的多。
5)是鱼类的“遮阳伞”
鱼类由于其遗传基因决定,天生就有一定的羞光性,只是不同的鱼种其羞光程度不同。鲤鱼较鲫鱼羞光性强,所以,钓鲤鱼早晚及浑浊水域上钩率高于中午或清水,鲶鱼羞光性强于鲤鱼,所以,钓鲶鱼最好选择傍晚、阴雨天及夜钓或汛期浑浊水体垂钓效果好。当中午阳光强烈直射水面时,很多带有羞光性鱼类多躲藏于洞穴里或大石块的背荫处,当夕阳西下光线开始暗淡的时候,它们才在洞穴附近活动觅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遮阳伞”,它们才乐此不彼。
由于石堆区对鱼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重要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找到一片好的石堆区域(起码存在两年以上的有大石块的区域),就等于找到了鱼窝,也为我们野钓人下杆指明了方向。
二、渔具配置
在石头区域垂钓,其所配置的钓竿、线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钓竿要体现长、轻、硬的特点。“长”是为了适应远近及提竿角度的需要;“轻”是为了减少垂钓时的体力消耗;“硬”是为了快速提鱼、遛鱼的需要。我一般使用8米左右的硬梢碳素杆。
由于在石头堆里经常能碰到大鱼如:鲤鱼、鲶鱼、黑鱼等冲撞力大的鱼类,钓线我用1.5#或以上规格,要根据常遇到鱼的个体大小相应配置号数。由于这样的水下环境决定,我一直用长竿短线七星漂的传统线组。
但绑钩的方法又与一般的传统绑钩方法不同:传统的绑钩方法是绑钩后,将多余的一段线头直接减掉,而我在绑钩时有计划地多留出10公分左右出来,在绑好钩以后,将这长出的10公分线头下方结一死结,再备一段细细的保险丝砸扁缠在死结的上方,这样,保险丝在提竿或遇到阻力时由于有死结阻挡就不会滑落。
由于细保险丝材质柔软又被砸薄,钓底时即使被石缝卡住,通过硬拽也能拽出或即使保险丝被拽掉,再配一根仍然可以使用,可以避免损失整个线组丢卒保车。钩下多出的10公分线头即“钩下坠”是针对这种复杂环境而专门配置的,因为水下地势不平或有枯枝烂叶或有石头缝隙。
这样,用常规的配置钩饵下去后,经常出现被其掩埋而鱼发现不了钩饵,就会出现窝子里有鱼星而浮漂不动的情况,当发现有这种情况时,可能钩饵被埋了,可以将所绑钩的下方保险丝(铅坠)逐步向下调整,使钩饵逐步离底,直至调到有口为止,甚至调到死结跟前,如果是因为钩饵被埋鱼发现不了饵料,通过逐步调整情况大多会得到改善。
另外,如果你不想用这种线组,也可以参考台钓线组的主线、子线配置,即子线线径只占主线的一半,这样,万一挂钩将子线拽断也能保住浮漂及主线,但建议不要使用立漂和双钩,因为石堆里地面本来就凹凸不平,又可能你不止打一个窝子,如果使用立漂,一旦窝点深浅不一就要频繁调漂。
从而增加垂钓烦恼,同时,如果使用双钩,就增加了一倍的挂钩风险,还有可能这个钩挂到鱼了而另个钩刚巧挂到石缝或障碍物,那是很郁闷的事,我初期垂钓石堆区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感觉鱼在下面挣扎就是提不上来。
再有一点就是,由于用的是长竿短线挂蚯蚓垂钓,且蚯蚓在钩上蠕动,伸竿的过程中容易脱落,建议使用带倒刺的鱼钩,随之,为了卸鱼方便及防止遇到大鱼,还要准备一把摘钩器和抄网备用。
三、饵料选择及使用
在石头堆里垂钓与水下地势平坦的垂钓,在用饵上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不论是诱饵还是钓饵。复杂特定的环境决定着我们在使用诱饵时,所用的饵料颗粒要大,因为越细小的饵料掉入石头缝或杂物的几率越大,当鱼进窝子后长时间吃不到诱饵就很难留住鱼。
我多用干玉米、干黄豆加大米泡药酒打大窝子,这样的诱饵目标醒目小鱼难进嘴经得住小杂鱼闹窝,一般也不容易掉入小的缝隙里,这样,有实实在在的饵料可吃和香味诱惑,留鱼的效果较好。但所用泡诱饵的药酒用量要注意适当,气味太冲鱼很难接受,反而影响鱼的进窝速度,提醒钓友注意把握。
至于钓饵的选择上不用太追求高档贵重,毕竟生长的都是野生的鱼类,一般也不存在被喂饱钓猾的情况。就我多年垂钓用饵感觉,就用“大平二号”红蚯蚓就行(当时还没有普及使用红虫饵料),且蚯蚓是被休闲钓友公认的“万能钓饵”适应的鱼种很多,且其营养丰富常受杂食性、荤食性鱼类的青睐。
但使用红蚯蚓也有讲究,蚯蚓要在出钓前进行处理,让其挥发身体的多余水分增加韧性,避免轻易被小鱼嘬漏钩尖。要提前1-2天将蚯蚓捡出来放在干燥的容器里适度脱水吐泥,经过处理的蚯蚓通体会变细变红并有一定的韧性。垂钓时,要根据鱼的个体大小,使用相应粗细长短的活体蚯蚓。
钓较大鱼时,钩尖前要留出约一公分长度的蚯蚓蠕动,因为“鲜、红、活”的蚯蚓到窝子里目标醒目,且蠕动摇摆状态的蚯蚓对鱼类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激起鱼类喜欢捕食活食的天性,效果远远好于使用死蚯蚓。而有的刚入门钓友不懂或为了装钩方便,将活蚯蚓有意拍死装钩,这是不可取的,也被长期实践所证实垂钓效果是不好的。
现在选择、使用饵料的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市面上红虫也很方便购买,实践证明,在隆冬季节垂钓,红虫的效果多好于蚯蚓,有条件的钓友也可以使用红虫垂钓。使用红虫时应该根据鱼情及个体大小,可以使用穿单根也可以同时挂多根垂钓。不论是使用蚯蚓还是红虫,垂钓后都要注意讲究卫生。
四、施钓技巧
1)钓点的选择及定位
在石头堆里垂钓,选择钓点及定位下钩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它不但关系到渔获的多少,还决定着渔具的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下定钓点,有几点要注意把握:
a.试探深浅凹凸地形时不可带空钩下水;
带空钩下水试探地形深浅时,由于钩尖外露,挂钩的风险很大,试探时钩尖上一定要包上东西,或装上蚯蚓再下竿试探。
b.注意熟记脚下及对面的参照物;
开始试探钓点时应前后左右多试几下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取舍。一旦确定钓点了就要努力保证下竿的准确性。熟记脚下及远方参照物主要是怕下竿时发生位置的左右偏移,既影响钓效也怕偏移钓位而挂上附近物体。下竿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即:对面的参照物、钓点及脚下,这样才能保证下竿的准确性。
c.注意钓每个钓点时竿子的抽出长度;
在保证了下竿时不发生左右偏移还不够,下竿的远近同样要求准确,这时要注意钓这个钓点时竿子抽出了几节或在某竿节的哪个准确位置,只有保证每次下竿前后左右定位准确才能避免放入障碍物或石缝中,才能保证钓组安全及钓效。定点下竿顾及前后左右是后续垂钓过程的基础及保证,虽然看似复杂繁琐,但习惯成自然,多次垂钓后你自然就能做到了,而且首次一旦定位并记住了,也节省下次的试探过程。
d.底钓不能钓流水;
如果在流水中垂钓,水体的流速对钓组都有一定的推力,使钩饵发生移位增加掉入石缝或挂上石头的危险,如果用钓钝来解决移位,又常因太顿而看不到鱼讯,所以,为稳妥起见建议不要在这样的水体里垂钓。除非你知道此地鱼的密度较大且发现鱼层较高时,可以钓走漂,主抓劫口。
2)浮漂的调钓
用七星漂垂钓也要调漂,调几粒钓几粒既可根据当天的鱼情也与个人的观漂习惯有关。由于用的是长竿距钓点较远要求浮漂要醒目,我当时用漂是每一粒都用鹅毛梗的最粗一段剪取穿制5-7粒,由于蚯蚓较轻,我常调2粒钓1—2粒主抓送漂(坠上钩或坠下钩不影响系统平衡,主要在于调校)或频繁点漂提竿。
由于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垂钓,为防止挂钩,浮漂应追求灵敏不能钓太钝,以防铅坠睡石头缝里卡钩,如果发现有小杂鱼闹窝,可以等一会再钓,一是让小鱼吃饱诱饵离开,二是等大鱼进窝了小鱼就会跑掉,减少与小鱼纠缠的烦恼及钓组被小鱼拖入障碍物里的风险。
3)打窝
在这里垂钓,在哪布窝子是由水下环境决定的,能找到相对平坦、深浅适宜的最理想,这就要多试探,一旦确定钓点就要做好标记,以减少下次寻找时间。在有选择条件的时候,布窝子最好选择扇形布窝,以增加上鱼概率减少来回换窝走动时间。在打窝的时候,要根据水体深度确定打窝子的方法。
我一般在1米以内的用水面打窝器,直接在窝点上方倒诱饵,如果达到2米左右或更深时,多使用水下打窝器,就是用那种小桶型带小洞带线绳的打窝器,绳头系在竿梢上,将打窝器沉入水下倒饵打窝,这样可以防止由于水深从水面打窝诱饵到底面积过大的情况发生,这样打窝准确性很高利于聚鱼。
4)垂直下钩提竿
长竿短线的优点就在于“点”能打的准,每次下钩提竿要直上直下操作,竿尖应在窝子的正上方,采取“递”的方式下钩。不可斜抛斜拉,否则,抛竿的准确性不好把握的那么准,二是斜着提竿有挂钩风险。当发现鱼吃钩时,要根据水体的深浅决定提竿的早迟,水深早一点提竿水浅慢半拍提竿,感觉挂住鱼时要利用硬竿梢快速将鱼提离水底再遛鱼,不可任由其在水底盘旋。
5)勤提慢引
由于石头堆里凹凸不平有深有浅且可能还有枯枝烂叶,钩饵下去浮漂常时间不动,可能被杂物遮挡,应过一小会慢拎一次钩饵,哪怕钩饵提离底2—3公分也好,这样一方面能起到让鱼发现饵料的作用,另外,由于使用的是鲜活的蚯蚓,还能刺激其捕食活食的习性,从而增加上钩率。
6)注意鱼的泳层变化
就我们野外常垂钓的鱼种来看,有底层、中层和上层觅食鱼类。如鲫鱼、鲤鱼就属于底层觅食鱼种,草鱼、青鱼属于中层而鲢鱼则属于上层鱼类,这是由其遗传基因决定的,但并非绝对不变,它们常受温度、气压、水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改变泳层,特殊情况下鲫鱼、鲤鱼也会上浮觅食、鲢鱼、草鱼也有下底觅食的。
所以,我们在底钓长时间没口的情况下,要注意观察试探看鱼类是否离底变层。如遇到高温无风感觉气压很低、水面有很多的小鱼花、常听到水草边有鲫鱼“咂嘴”声,就要考虑到鱼很可能起头了,这时就要改变“战术”钓离底。
但通过长期在水边垂钓我发现,不少的传统钓手不能根据鱼情而改变垂钓泳层,即使发现鱼长时间不吃钩总认为是饵料问题、天气问题或窝中无鱼还死守钓底,他们没有考虑到或不会钓离底,特别是一些老年钓友更是习惯成自然了。
其实,只要能考虑到鱼会变泳层,传统钓组也能钓浮也能钓劫口钓行程而非台钓的专利。只要将铅坠略微减轻漂距拉大,同样能钓浮找泳层,关键是能否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及时改变钓法。
野钓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未知性,尽管在石头堆里垂钓有困难有风险,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钓技,你收获的不仅仅是鱼,还有钓友们那羡慕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