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鱼而言,外界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它在水中的表现形态也就千姿百态。想把鱼钓上来,钓者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善于应变才能创造佳绩。现就应变的几个要素,谈下认识。
饵料的应变
无 论是诱饵还是钓饵,钓者出钓前都要精心筹划一番,多做几手应变的准备。不同地方的塘,鱼的食性往往不同。即使同塘之鱼,在不同的时候,食性也会发生微妙的 变化。此地此饵有效,彼地此饵却无效;此时此饵有效,彼时此饵却无效这是垂钓中常见之事。饵料要有荤有素,有香型甜型,也有腥型酸型。自制饵料(不一定淋 水和好,可带原料干料)和各类各型商品饵料最好携带齐全一点,
这样到了垂钓现场可根据水情鱼情选择,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否则,某饵不灵时就会束手无策。
有 一日我与钓友前往一家鱼塘垂钓,香精小米作窝,用某一商品饵垂钓效果很好。隔天又与钓友一同前往,因为有了经验,便如法施钓。结果钩饵如同扔进水缸,怎么 也不见动静。邻近的钓友见我老不开张,让我换蚯蚓试试看。可是前天用商品饵料钓的很好,所以没带蚯蚓。无奈之下,只好到钓友处抓了几条蚯蚓。这才连钓六条 大鲫,总算不致空手回家。我真纳闷,同塘同位同钓饵仅时隔一天。效果反差竟会如此之大
钓竿的应变
这里说的“钓竿”指手竿和海竿。近几年来,我到家养塘垂钓,尤其是钓鲫鱼, 一般不带海竿,只用手竿,效果都不错。日久成习,也就不再考虑什么外在因素的变化不变化了。结果深秋一天,我随渔具店钓鱼班车前往一鱼塘垂钓。因知道是钓 鲫鱼,海竿的事我就更是想也没想。到了鱼塘,我按老办法伸竿施钓。按照常规,用手竿断不会有问题,因为知道天凉了鱼靠里,我还特地带了一根6.3的长竿。 可是除了小鱼闹钩,一口“正经口儿”没见着。而其他钓友,则绝大多数都携带了海竿或手海两用竿,台钓组合带漂,打到二十米外钓中间,.所获大多数都不菲, 多者获大鲫30多斤。我用6. 3米的手竿,水深一米左右,抛出有十一二米远,却一无所获。他们虽然打得远,钓中间,但水深其实比我的钓点也深不到哪去,那是个平底坑,里外差不多一样 深。原因何在?过后我反复揣摩,估计是鱼“天热走浅、天冷趋深”的习性使然。虽然塘中间与边上深浅差不多,水温并不见得就温暖多少,但鱼儿们说是“集体无 意识”也好,说是“本性难移”也罢,下意识地就是要随寒季的到来往中间聚。经过那一次,我专门买了一支4.5米碳素手海两用竿,再上哪里钓鱼,是不再让它 离身的了。
现在有不少经营性钓池,随钓随投放,保证池中鱼密度不下降。有的周二周六各投放一次,每周两次,有的只是周六投放一次。此类钓池 多在城边,路途近。收费适中,钓者踊跃。到这类定期投放成鱼的池塘垂钓,多数钧者都愿意在放鱼的当天去钓(比如周六放鱼,郡就周六去)。记得第一.次上这 种池垂钓,我带了两根5,4米以以上的手竿。塘主的水槽车拉了鱼来,数百斤鲜活成鱼投放人池,不一会儿就“开口”咬钩。周围钓友噼里啪啦竞相上鱼。而我这 边的钩饵却像扔进井里一样,一口没有。怪了。仔细一观察才发观上鱼的钓友无一不是短竿近钓。有的钓友甚至抛钩不足两米远。3.6米的竿就只将漂投在投在竿 梢处,再远就不咬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新投放之鱼,本就被网捞车运,惊魂甫定,加上冷不丁又被抛入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惊悸惶恐,哪里就敢登堂入室,四 处漫步?只能如丧家犬般夹着尾巴贴墙根溜边,加之边上水较深(两米左右),所以两三米长的竿便连连上鱼了。我没带短竿,只好以长竿斜向抛边,也只钓离岸两 三米处,结果也开竿上鱼。而那些不擅应变的使长竿者,则只剩下了看人上鱼的份,自己这里一口不咬,还闹不明白究竟是犯了什么毛病?
下午情况 又变了,短竿渐趋清寂,而长竿开始陆续上鱼。道理一样:新投之鱼已定下神来,渐渐适应了新环境,不再畏生,都已奔中间深水去了。反应快的人遂再改短为长, 钓远钓中间,而迟钝者则又慢半拍,及至反应过来,已是差不多收竿了。所以不善应变者,难免走麦城。此后再到此类池塘钓鱼,便记住了这一规律:放鱼当天,上 午短竿钓边,下午长短结合,次日以后必须长竿钓远。
钩线应变
现在钓友都习惯用小钩细线垂 钓,认为大钩粗线反应不灵敏,入水目标大,起钩下钩容易伤鱼。且有不少专趋“台钓”的年轻时尚一族认为大钩粗线属“笨钓”招人笑话。因此粗线大钩耻于用, 根本不备。但实践证明,无论野坑家池,专有大鱼的塘总会碰上,只准备小钩细线这。遇到此种情况就傻眼了。所以无论走到哪儿,粗线大钩都必须备带,即使“台 钓”,也照样要有粗线大钩钓组随身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