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钓鱼文化是文化中的一种分类,带有专属性,如同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这些专属性文化。专属文化还可以派生出更具体的文化,例如:饮食文化可以细化出酒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等等。确切地说,钓鱼文化归属于娱乐文化,是娱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怡情性,钓鱼谚语“钓鱼钓鱼,十钓九娱”就是一个注脚。笼统地说:一切同钓鱼有关联的、带有娱乐性质的种种活动和事物,经过历史的沉淀得以传承并发扬的文化显现,就是钓鱼文化。
那么,具体的钓鱼文化又是什么呢?列举一个亲历的钓鱼事例,分析一下钓鱼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九十年代初,我被单位派往大庆开发区一家大酒店工作,离酒店不远有一个天然的水泡子,经过实地考察认定,里面生有老头鱼(葛氏鲈塘鱧)。当时身边没有渔具,附近又无处买,想钓鱼就得自己动手做。我从废竹扫帚中选出两根长枝,用细铁丝绑成一根两米多长的鱼竿;从装蔬菜的绿网袋抽出尼龙线当鱼线;用大头针弯成两枚没有倒钩刺的鱼钩;用一次性木筷做浮标;用电线塑料管当标插;用螺丝帽当坠;把牛肉切成细短条作鱼饵;成功的钓获许多老头鱼。回去后,我写了一篇钓鱼日记,内含一首打油诗。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钓鱼文化的传播,我从未接触过钓鱼,也没听说过钓鱼,我就无法想象钓鱼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有这次钓鱼。正是由于长期受钓鱼文化熏陶,得到钓鱼文化的传承,我才掌握钓鱼常识,学会钓鱼,分析出陌生的水塘里会有老头鱼,并且知道老头鱼吃荤饵;才能了解渔具性能,自制出一套简陋的替代品;才会用文字记录了这次钓鱼活动和心情,把这次钓鱼“文”化了。
可以这样理解,小到一枚鱼钩,大到整个钓鱼活动,都含有钓鱼文化。从第一枚骨制鱼钩发展到今天的高碳鱼钩,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每一项钓鱼工具的发明创新,都离不开文化;凡是对钓鱼活动的记载、感悟、传播,由此而产生的钓鱼诗词、字画、传说、典故,都是文化的呈现,进而形成了带有专属性的钓鱼文化。
现在,世人大都知道用钩饵可以钓上鱼来。这种认知,就是源于钓鱼文化的传播、普及。可以断言,在第一枚鱼钩没有面世前,没有人知道鱼是可以钓上来的。简言之,是钓鱼活动衍生出的所有的钓鱼文明,形成了钓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