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钓鱼,就是小时候,跟着大人,把细铁丝用磨刀石磨尖弯成钩子形状,然后用家里缝衣服的线拴好,浮漂也是用细木棒。钩子上就用馒头或是米饭,只能在河边钓小鱼。那是的水是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吃钩,所以浮漂的作用也不是很大。那是大人也是用竹竿或是芦苇,就是那种一个竿子的,没有接口。收起的时候就是把线直接缠在竿子上,下次钓的时候,解开就行了。
后来,上学了,就到地里拔根架豆角的架子(竹子的那种),但是要找个头细点的,好有弹性。鱼线呢,是找修鞋摊要的咂鞋的塑料线(具体是什么材质的我是不清楚),我用着感觉还行,不带水,浮漂就是到邻居家鹅圈里捡或偷拔几根鹅毛,用剪刀剪断,长度自己定,完全靠自己感觉,在河里能看清楚。但是鹅毛要选择没有空心的才行,不然穿线后,用段时间就容易滑。钩子呢,较前期是有所进步了,就是买钩子和铅坠一体的,铅坠形状像个亚葫芦,粘在钩子尾端。线就拴在亚葫芦细处。饵料就用挖的蚯蚓和面粉活的面,面粉主要针对鱼塘(鱼塘大部分都是偷钓了,等到下雨的时候,大家都用短小的竿子,躲在芦苇荡里,排成一排,就像八路军的埋伏。)
那时候,集市上已经有商店代卖渔具了(有时候,我们村子里还有手拿摇鼓的,拉着平板车,车子上放着一个铁笼子,里面都是小的日常用品,针头线脑的。这样的流动小贩,我们叫喝浪鼓子,也是有简单渔具卖,也可以拣点废品换购。)只卖简单的钩子和线,没有鱼料哦。这种钩子就是不好调漂,剪铅了。我记得用这种线组还钓上过鱼呢。
再后来,出现有节杆的鱼竿了。材质有芦苇和竹子的两种,我那时候用的还是自己做的,竿梢子是从我家的大扫把上取下来的,为此还挨了顿揍。线那时候也有卖的了,钩子已经普及,铅坠用牙膏皮,较以前要进步多了,我记得有种补轮胎胶水的皮最好了,是铅的,最好用。饵料还主要是面和蚯蚓。用麦麸子打窝,主要钓草窝,那时候小河沟里都是水草和莲藕,水依然清澈,金黄色的板子。没有人想过用电去电,最多就是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后,用手摸、用一种推网,逮几条回家改善一下。
放暑假的时候,要求家里给买只羊,看一个暑假能养肥不,卖了算是勤工俭学,为家里做点贡献啊。每天早出晚归的,但是每个假期羊都是越养越瘦。主要是放羊的时候,都去钓鱼了,只把羊往树上一拴完事,根本就没有管树周围有没有草。
再后来,我就不说了,大包小包的,只闲后备箱太小,同样是为了渔乐,为什么非得要找个麻烦呢。就是想到哪儿,就随便说说。欢迎大家补充,我还是怀念以前钓鱼时候,以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