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渔人情感:我的钓鱼经历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唐代文人胡令能的诗作《小儿垂钓》。

  这首诗用在我的身上也是最为恰当的了:因为我就是在儿时学会钓鱼的。

  我今年60岁,钓龄有48年了,我们县是位于江南的宣城地区,丘陵地貌,水域很多、号称“鱼米之乡”。

  记得我12岁的那年,看着哥哥在每个星期天都钓得许多的鱼回来很是羡慕啊!就缠着哥哥要跟他学钓鱼,哥哥就动手帮我做了一支钓竿,细竹为竿、线是用妈妈的缝衣线、漂用的是鹅毛管、钩是用缝衣针在灯火上烧红后做的,到了星期天我就很高兴地抗着钓竿同哥哥一起开始钓鱼了......红蚯蚓是自己挖的,也不知道啥叫布窝,随便找个地方,挂上蚯蚓就胡乱抛钓,但当我在哥哥之先钓了第一条小鲫鱼时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竟然想和哥哥比比看谁钓的多,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啦:第一次就输得很惨!但从那以后我就迷上钓鱼了......

  我是个特爱琢磨的人,看到大人们在水边淘米洗菜时(特别是洗鸡、鸭、肉时)就引来了许多的鱼,我就想到了“油”!但是,要知道:那个年代买米还要搭山芋干,粮食是非常紧张的,小孩家岂敢偷米做窝料?“油”就更加珍贵了!但我有我的办法——去油坊刮浸了油渍的泥土,然后将大婶、大妈们杀鸡不要的残食收罗来,掺些油坊刮来浸了油渍的泥土就是上乘的“窝料”啦!每次:三五小朋友们相约钓鱼,不用说,冠军必定是我的!此后,我家的左邻右舍家家在星期一就飘出烧鱼的香味啦:那都是我的功劳哦!

  70年3月,初中毕业的我下放到了农村,会钓鱼的手艺就美了我们整个知青小组啦!四年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虽然很艰苦,但“钓”的快乐始终伴随着我!白天劳动就晚上钓、天晴干活就雨天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宾客唱和的渔夫词《渔歌子》;却也是对我在那个时期最好的证例啦......

  74年12月,我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开始的2年是“新兵蛋子”,想钓鱼想的手痒、却不敢雷池半步,熬了2年没有摸钓竿,第三年的一次战友父母来部队探亲,三五老乡围拢小聚,准备菜肴时我就自制一个钓竿,在部队的营房壕沟里钓了2、3个小时,渔获大小皆所有用、我再亲自动手上厨房、几乎是做了个“鱼宴”!老乡中有位已是副团级的干部,这次他发现我不仅会钓鱼,而且还会烧鱼,此后就经常被他“调公差”:陪他钓鱼、烧鱼慰劳他的一家......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从部队回来已经30多年了,垂钓的爱好一直持续至今,钓鱼的装备变好了,但钓鱼的环境越来越坏了!污染、电工、甚至下毒的情况屡见不鲜!真为后人担忧啊!如此下去、钓又何往哦......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