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渔具市场的使用大国,目前也是世界渔具生产大国,更是渔具出口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生产的渔具产品已经占世界市场的80%0然而,迅速崛起的渔具产业,还没有与先进管理理念接轨。无论是市场监督机制,还是市场引导机制,都还处在一个无序和混乱阶段。
首先是钓具市场缺乏标准。
任何一个产品,必须有生产标准、检验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没有标准的市场,是不规范的市场。比如一根鱼竿,什么叫合格,什么叫不合格;用什么材料生产,达到什么要求才能算合格;厂家在定价时,依据什么标准在定价,100元一根的竿子和1万元一根的竿子区别在哪里,谁能决定鱼竿的价格等。有没有一个部门像对电视机、电脑等产品一样,依据国家标准检验渔具的质量,考核价格是否合理?没有。那么,用户购买了一根鱼竿后,如何知道是否物有所值?不得而知。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国家标准!
这样一来,中国渔具市场岂非乱作一团?
我们在展销会上就看到:买家无法检验鱼竿的质量,全凭厂家自说自话。鱼竿的内在质量用眼睛看不出来的,里面究竟是用的什么材料,成本多少,只能听厂家忽悠。
厂家说3000元就是3000元,说300元就是300元。厂家是价格的决定者,顾客只能被动接受。于是就出现了,展厅外面的摊子上价格比展厅内的价格低得离谱。看上去外表一样的鱼竿,展厅外卖50元,而展厅内卖1000—5000元。价格相差如此之大,让人一头雾水,买还是不买?同样是钓鱼竿,都能钓鱼。鱼是吃钩不是吃竿的。过去用芦苇也能钓鱼,现在就是用金竿也还是钓鱼。价格高就一定好吗?还有的卖家直接就告诉你,里面的货很多都是贴牌的,其实,跟我的竿子是一个厂家。
贴牌,简单说就是经销商花钱请厂家代加工。由于产品没有质量标准,贴牌的产品很有可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也有可能让正规厂家的产品卖不出去,而让家庭作坊的产品大行其道。经销商只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一些所谓钓鱼高手、名人为其做广告,就轻而易举地占领市场。顾客也因为没有分辨能力和检测标准,只能看着广告去购买。即使买到了假货、劣质商品,也无从投诉。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盖楼房要有图纸,造机器要有标准。一个没有标准的市场,很难想象会是个什么样的。现在中国的渔具市场就是一个乱象丛生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中国生产的碳素鱼竿其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日本。碳素材料是种军用物资,日本对其控制很严,也因此主导和控制了国内渔具生产的规模和价格。鱼竿是用炭素布一层层裹起来的,其用料多少,材料的拉力是多大,直接决定了鱼竿的品质。一根好的鱼竿,其碳布的拉力在60吨以上,而差的在2 0吨以下。另外,碳布的分布与用料的多少,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钓鱼人常说的二八调、三七调、四六调、五五调等不同调性的鱼竿,取决于碳布的分布点位。有的需要在第三节加厚,有的需要在第四节或第五节加厚,其中工艺水平、加工水平也很重要。这些都应当通过科学数据来规范。价格也应当是建立在这个规范的基础之上的。
展销会上,鱼竿、鱼饵是主打产品,鱼竿市场没有规范标准,同样,鱼饵市场也是乱象环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鱼饵生产厂家达1000多家,大型的厂家以年产数十万吨计;小型的厂家可以在家里用一只锅生产。由于其科技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不需要生产许可证,加上没有生产标准,谁都可以生产。许多饵料产品,其成分无外乎:山竽、土豆、玉米、小麦等淀粉类粮食作物,加上香精、色素搅拌而成。据说,国外的饵料是按照食品要求来生产的,人可以食用,而我国的鱼饵业由于没有生产标准,就很难说了。
有不少钓鱼爱好者都有切身感受,经常用手直接接触商品饵,时间长了,手上会出现蜕皮,手会因此而疼痛。这是饵料中含有蛋白添加剂惹的祸。这样的东西,对人尚且如此,对水质、对鱼难道没有危害吗?
在渔展会,许多摊位都在推销自已的鱼饵产品,这些产品没有具体的成分说明,没有相关监督部门的许可证。一些厂家生产的小药,更是包装简单,自吹自擂。有的标榜自己的小药专、]对付某种鱼,有的甚至说用了他的小药百发百中、不会后悔等等。其实这些小药只不过是加大了化学芳香剂,用人的思维来想象鱼的口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道理,而且无疑对水质是有影响的。
目前全国钓鱼爱好者的人数已达1亿,用商品饵料的人约占80%,如果这个司题国家有关部门不重视起来,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水面污染、对鱼类资源的破坏会很严重。从保护环境的大局出发、从有序健康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政府或有关部门重视渔业市场的发展,关注水环境的保护,加大对饵料市场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尽快制定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