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饵是垂钓中的第一要素,理由是:无论你钓技再高、竿具再好,甚至说水里的鱼儿再多,你的饵料人家不吃,任你是金杆、金钩也白搭。因此,我始终把用饵看作是钓鱼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来看待。
但时下市面上鱼饵数千种,每个牌子都有几十个系列,且都有不同的受众,只有用得多了才会对它的效果有些了解,可谓各有心得,褒贬不一。那么我们,尤其是初学钓鱼的朋友,怎样把握用饵原则,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饵料全部试用一遍,况且还有地域、季节、钓场情况、天候条件等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为了不使新钓友走进用饵的误区,我总结多年垂钓经验,在这里谈一点心得:
一、把握“基础饵料不可少”的对口性原则
基础饵料指的是鱼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常食用的物质。比如鱼塘用的喂养饲料、湖库环境下鱼所能依赖的自然食用材料。这两点的第一点可以通过了解塘主得知或询问其他钓友得知;第二点可以通过观察钓点附近生长的作物、植物情况分析或从当地钓友处了解得知。
在掌握了所在钓场基础用饵前提下,结合以往成功经验适当加入对象鱼所偏好的成份即可。也就是说,在塘则偏重于饲料,在湖、库、江河等自然水域则偏重于周边农作物和水生物、虫、螺、贝类等食料。
不迷信密方、偏方,不落入商品饵宣传误区,尤其是在网上商品饵宣传铺天盖地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借鉴,切不可生搬教条。人家那是做生意,为商品饵作广告,他活出的饵料和钓上鱼来的饵料是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得而知,人家选择的钓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水广鱼稀”的湖库,我们也不得而知,只看到暴连和竿竿上大鱼的火爆场面。
所以我劝大家:坚持到哪儿、说哪儿、用哪儿,经分析研究后进行适当调整,忌乱加、多加。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谁上鱼好就照方抓药,现学现用,实在没有也不妨,你谦虚点直接向人家索要一些用也没啥不可嘛!毕竟“天下钓友是一家”,钓鱼网的心都是相通的。
二、重视“状态合适”的适口性原则
在味型对路、辅饵为主料服务的前提下,饵料的状态也十分关键,即柔软度、发散效果要适中。这里必须要求我们了解自己所使用饵料的特性,大概分为四类:一是针对性大类(不同鱼的偏好);二是味型类;三是状态类;四是活体类。其中起到诱鱼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二、四类饵料,这是决定他吃不吃的因素。
而第三类饵料实际上就是单单为饵料状态服务的,有它没它不影响鱼吃与不吃,它只决定鱼吃得了吃不了、吃的快与慢的问题。说白了,你拿些面粉、麦麸都管用。因为无论是鱼饲料还是商品饵,它的松软程度不是活好了就可以达到你想要的附钩效果和溶散度的,因而必须增减粘稠度。
散了加些面粉(拉丝粉),粘了加些麦麸类膨化物,正是饵料状态的因素才决定了拉饵、搓饵的区别,决定了饵料的附钩性、溶散度。比如在闹小鱼时,饵料就要相对硬一些;在鱼吃口不好时就要软一些,方便它进嘴;而在钓浮时、钓快鱼时又希望它溶散性好一些,便于把鱼引诱到离底位置或聚留在窝底内。至于软硬程度怎么才算适中,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观察作出判断,进而给予正确的调整,这就是要学会“变”。
关于“变”,全国著名垂钓大师化绍新可谓是“变”中专家,他在选位、用饵、线组使用和垂钓技巧上最为擅变,他的变化都是依鱼情变化而变化,每每都是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后而采取了应变之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关于化老师这方面的教学片,建议大家多上网看看,相信你会受益匪浅的。
三、谨防“大杂烩”式多而全、浓而烈的过度添加做法
在国内钓鱼圈内流行着“春醒夏淡秋香冬浓”的钓谚,它是长期以来钓鱼网用饵经验的总结,讲的是规律性,可供我们作为用饵原则来学习、借鉴。但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好了是借鉴,把握不好就成为了滥用,这一点十分关键。如果你超过了这个度,即使我们遵循了这个规律,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比如在垂钓鲢鱼的用饵上,它只需要微酸、微臭,并不是越酸越臭,但在实际钓行中,就有人追求越酸越好、越臭越好,结果大多人就适得其反。还有人拿一堆子商品饵,看着这个想用点,看着那个也想用点,认为这个有必要,认为那个也有道理,不经意间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钟,把好东西全放齐了,结果鱼就是不认。
说明什么?说明你的饵料失去了特点、没有了针对性,成了鲤不亲、鲫不认、鲢不吃、草不就的“大杂烩”。还有钓友喜欢浓烈,把一种味型添加到极致,大有不腥倒人不拉倒、不香晕人不罢休之势。而实际上呢,腥、香、臭、酸都是相对的,只需要略加突出就能够对付鱼类那灵敏的嗅觉和不同的偏爱了。
有研究表明,人体荷尔蒙旺盛的人他的上鱼率较常人偏少,这也是大家应该了解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一例,他钓不上鱼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荷尔蒙多的原因。可想而知,荷尔蒙什么味道?这在我们人类中间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而在鱼类来说,它就可以十分敏锐的感知,何况香精、香水。
总之,钓鱼用饵是一门学问,是我们钓鱼网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它关乎每次钓行的成败。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摸索,然后加以分析、利用,最终为钓友的钓鱼实践提供正确帮助。本人相信“广谱”,但绝不相信“万能”,更不迷信“密方”,因而在此只谈心得,不推荐配方。即便和朋友谈饵料,也只限定在那天、那时、在那个塘、用了什么饵、取得了什么效果。
最后套用一位钓友在网上的留言来结束今天的感言:钓鱼有风险,用饵须谨慎(原话是:钓鱼有风险,下竿需谨慎)。以上心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