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钓鱼网说动态诱鱼,意思就是用自然的活饵来钓鱼时利用它自身泳姿来吸引鱼上钩,其实利用动态诱鱼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比如有些钓友会用蚯蚓、红虫来钓鱼,挂钩的时候不会把它们先拍死,而是让它活着挂钩,保持自然的状态来诱鱼。不过对于动态诱鱼,每个人对此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应用时的效果也有好有坏。
过去我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盛满水的盆里放几条鲫鱼,提着钩上挂着蚯蚓的钓组慢慢接近鲫鱼。可能是因为处在非自然环境下的缘故,鲫鱼根本不领情。但是,当我提着鱼线上下抖动的时候,鲫鱼突然转过头来,一口将蚯蚓吞了。
看来鲫鱼一开始就看到蚯蚓了,可它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后来又为什么猛下狠口?
我思来想去,认为鱼之所以特别喜好动态中的钓饵,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动态饵容易被看到,这是由动物的视觉特点决定的。如果你在草丛中寻找一只躲在那儿不动的小昆虫,可能不容易找到。但是,当小昆虫一飞起来,你就一下子看见了,这与运动中的钓饵更容易被鱼看到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追逐动态饵是鱼类特有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界中,昆虫或植物种子等多是从天而降,鱼看见食物从水面徐徐而落,便纷纷上去抢食。这是鱼类代代遗传下来的觅食本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条件反射。
再有,动态食物能够使鱼儿产生兴奋感,激发它们的食欲。放在水盆里的鲫鱼,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本来是不愿意开口吃蚯蚓的,但在蚯蚓的动态刺激下,自然而然地将蚯蚓吞食了。
既然鱼特别喜好动态饵,我们就应该将这一点巧妙地运用在钓鱼当中。这就要从钓饵的状态、钓具的组成、钓法的应用等各个方面着手,使钓饵尽可能随时处在动态之中,以达到吸引鱼类注意、刺激鱼类食欲的目的。
所以说,当使用蚯蚓这类荤饵钓鱼时,不要因为贪图方便,就将它拍得半死,应该是让蚯蚓越活跃越好。特别是在钓大鲫鱼时,一定要用整条蚯蚓作饵,而且挂钩时,要使其可以在水中保持鲜活的蠕动状态。遇到上鱼慢或者是在冬天钓鱼时,要经常更换鲜活的蚯蚓。不单单是蚯蚓,在使用红虫和线虫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做法。
有的人喜好在商品饵中掺入一些红虫,以结合面饵与荤饵的优势,这也有效发挥了饵料本身的动态效果。除此之外,商品饵在雾化时,片状粒状物纷纷剥离下落,也具有很好的动态效果。
饵料的动态效果有时可以利用钓组在水中的运动实现。比如,悬坠钓采用长子线(甚至拉动太空豆使空心坠上移,使子线更延长)、星标采用轻坠,都可以起到减缓饵料下沉速度的作用;而通过加大钓饵的摆动幅度,便能制造出逼真的动态效果。悬坠钓法特别讲究打频率,其作用是增加诱鱼力度,但其原理还是通过增加饵料的雾化效果,使饵料具备更强的动态感。尤其是在钓行程的时候,浮标直立以后呈匀速下沉状态,其间凡出现停顿、加速下沉或者是上顶等情况,往往更容易中鱼。如果浮标完全沉没以后,就要重新抛竿,继续期望浮标在下沉中的变化。在浮标下降的整个过程里,钩饵都是处在动态之中,这便是一种动态钓法。
应用星标钓组垂钓时,我们特别注重逗钓——或是左左右右、由远而近地轻拉慢拖,或是上上下下、轻提慢放。在这些拉拖提放的操作中,静态饵变成了动态饵,相比一动不动地死守,这种逗钓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钓鲫鱼时,饵料不宜运动得过快。因为,鲫鱼吃惯了从水面上飘飘摇摇落下的食物,对接近自然状态的缓慢下落及移动的钓饵情有独钟。有的人喜欢使用形状不规则的钓饵或者比重比较小的絮状钓饵,不难想象其中微妙的缘由。
钓翘嘴、红尾、鲈鱼时则相反,钓饵不宜动得很慢。这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肉食性的鱼类,经常追逐小鱼小虾。小鱼、小虾惊恐逃窜的速度给这些肉食性鱼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所以,钓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就要像路亚钓法那样,不仅要注意钓饵的种类和钓点的深度,还应注意饵料移动的速度和节奏。虽然我没有实践过路亚、飞蝇这些钓法,但是我知道,善钓者一定善于控制拟饵移动的最佳速度。反之,不懂得控制拟饵移动的快慢与姿态,势必会钓绩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