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时候,最无奈的时候莫过于小鱼闹窝,为什么说无奈呢?因为钓吧,个头不大,频繁起竿,要之无用,但是又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不让小鱼闹窝,不钓吧,小杂鱼们就会制造各种复杂的漂讯,万一真有大鱼进窝,很容易把真实的鱼口给忽略了;要说为什么会有小鱼闹窝,有一多半的原因,就是饵料中加了腥香的饵料。
要说腥香,其实这个词比较泛泛,我们一般有两种认知,第一种是植物腥和动物腥,比如豆腥、藻腥,这就是比较有特色的植物腥;动物腥,最出名的就是虾粉,红虫粉;第二种认知,就是脓腥和微腥,比如脓腥,有特色的就是虾粉、蛆粉、红虫粉,微腥则是豆腥、藻腥为主,这就是从腥味浓度来认知的;但是不管哪种腥,用得好,大鱼进窝,连杆爆护不是难事,用得不好,除了小鱼闹窝,基本上大鱼不进窝。
有老钓友曾戏言,无腥不钓鱼,其实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别看什么种饵、什么果蔬饵,都号称不闹小鱼,这是实话,但是论诱钓、诱聚的效果,基本上可以被带腥味的饵料,甩了好几条街,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腥味饵用起来,总是差点意思,总是感觉,多一分易闹窝,少一分诱钓效果有限的紧,那么使用腥味饵,有没有什么好的指导思路呢?
要说腥味饵和鱼吃饵之间的关系,倒还真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规律,可以这样说,只要大体上遵循着这几种鱼吃腥饵的规律来,再精细化操作一下,诱钓的效果,还真的不一样。
第一种、季节规律
鱼在一年四季中,早春、严冬不进食之外,其他季节都会进食,食物的种类既多且杂,但是主要维持脂肪来源的,其实就是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腥味饵料,当然,这里的饵料,并不是指商业饵,就是指鱼能觅着,而且能吃到的食物,在晚春,水中最先繁殖的是水中的藻类,严冬刚过,春鱼的脂肪也被消耗的够呛,水藻是春鱼能接触到,数量最多,也是最安全的是富蛋白食物,所以过了初春,多建议用藻腥味的饵料做钓,因为这种腥味最接近鱼实际上能找到的食物。
那么过了晚春之后,尤其是惊蛰之后,昆虫开始孵化,鱼的食谱中,就多了以昆虫蛋白为主的营养来源,所以在晚春和初夏,红虫、蚯蚓为主的活饵,或者类似味型的饵料,诱钓效果是最为明显;到了秋季,各种食物都很充沛,什么水藻、昆虫实体,甚至是在水域中各种动物的尸体,也都成为鱼在秋季补充营养的食物来源,这个时候,鱼的选择比较多,就属于哪种味型独特,就更能吸引鱼来进食,所以,动物内脏为主材的腥味饵,在这个季节使用起来就尤为占优;到了冬季,水温低,导致水质相对比较清洁,味型传播很慢,加上冬鱼为了维持低度新陈代谢,根本就无所谓哪种腥味效果更好,只能说哪个离自己近,味型越浓郁,就会开口,所以比较容易开饵、附钩的红虫、虾粉之类的腥饵,就比较好用了。
第二种、味型种类规律
要说腥味饵细分一下,有昆虫腥、内脏腥、膻腥、油腥、藻腥、蒜腥这么几大类,有的,是因为蛋白质含量高导致的,如昆虫腥、内脏腥、油腥、藻腥,有的,则是因为材料中的香烃成分导致,如蒜腥、膻腥;但是不管哪一种,都会对鱼群,有着很强的诱惑,除了季节因素,这些不同的腥味,对不同的鱼,也有着很强的诱钓效果;
比如膻腥,非常受小鱼和杂食类鱼种青睐,小鱼就不多说了,除了不爱蒜腥,几乎所有的腥味都能招惹小鱼,但是杂食鱼类,尤其喜欢膻腥味,比如羊油、羊骨做的窝料,几乎不怎么处理,就能招惹杂食类鱼种进窝,如鲤鱼、鳊鱼、鲫鱼;而内脏腥的饵料,不管是自制饵还是商品饵,对食肉鱼种的诱惑力则非常强烈,如青鱼、翘嘴、红鲌;油腥、藻腥,除了对初春的鱼比较有诱惑力,对食草鱼种,也有着不错的诱惑力,如草鱼等。
所以说,不要小瞧腥味饵料的搭配使用,弄清楚饵料中腥饵到底能诱什么鱼,再开饵配置的时候,适当增减比例,就能起到很好的诱钓、诱聚效果,当然了,如果确实没有办法精准掌控腥饵的比例,那还是不要画蛇添足,因为很容易招惹小鱼闹窝,这就不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