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打窝是所有钓鱼人过不去的话题,其实打不好还不如不打

打窝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鱼诱来,还要让被诱来的鱼尽快发现钓饵,并且把进窝的鱼钓上来,而且还要保持下去,让鱼不停地进窝,不间断地被钓上来,这才是打窝的真正目的。

但大多数钓友都未能实现。

很多钓友出行一次只能钓数个小时,所以窝料的量绝不能过大。

有很多人,鱼越是不咬钩,他越打窝。他总认为窝子里面没有鱼,是"诱"得不够,所以拼命加大"诱"的力度。

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大多数的人尤其是上班族,只能在休息日才有机会去水边坐上一坐,这样宝贵的机会却打窝给糟蹋了,实在可惜。

试想,那么多窝料撒在钓点内,鱼有机会发现吗?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这倒是给该钓位的左邻右里增加了上鱼的机会。

因为奔着这些窝料来的鱼总会有路过邻居钓点的可能,因此很有可能被邻居截了胡。所以,诱鱼不能靠窝料量大,把鱼诱来了却钓不上来,这叫死窝。

那么,多大的量合适呢?要根据季节,目标鱼的体型,以及其他的会对窝料造成破坏的外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在春天钓鲫鱼,鸡蛋大小的一小团面饵可能就够了,这一团面饵还要分成若干个入水即化的小球,不规则地散落在钓点内,形成一个不大的小区域,这样被诱来的鱼和钓饵近在咫尺,又因为窝料已经散开,没有实体存在,鱼想吃又吃不到,徘徊一番就有可能发现钓饵。我解释一下这样做的理由:总共鸡蛋大的一团窝料,量很小,这是因为鲫鱼本身食量就小,加之春季体内有卵,内脏很拥挤,这就导致了它们虽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出现饥饿感,但是每次都吃不多,入水即化呈雾状不利于它们吞咽,恰好突出了窝料"诱"的作用。

有人问:多打一些可以不?我建议尽量不要多,打窝是无法精确掌握用量的,所以宁少勿多。

窝料多了,水下食物的浓度也就高了,不利于鱼儿发现钓饵。

多久补一次窝子合适呢?没有固定的时间。

春天基本上不存在小杂鱼对窝料的破坏,但是那融化了的雾状的窝料会在鱼的游动所产生的水流中被破坏,而不同大小的鱼所产生的水流强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具体确定补窝时间。

我的建议是,上几条鱼后,鱼口明显变慢就可以考虑补窝了,补窝的原则也是宁少勿多,然后再配合有频率地更换钓饵来"养"窝子即可。如果上鱼频率很稳定,则不用补窝。

竞赛似的打窝也不足取。打起窝来,每个人都不甘落后,你打得多,我一定比你打得更多!

似乎窝料多,诱来的鱼就多。事实并非如此,一份的量足以把鱼喂饱,偏偏要打下去十份,这样的窝子还能钓吗?

如果在人员比较密集的钓鱼区,人人都这么干,那么整个钓鱼区都会被窝料打死。当然,我们如果动动脑筋,这样的钓场也是可以钓的。

我举一个比较有代表的例子,我参加过某渔具店组织的一场钓友交流性质的比赛,地点是一个多年不开竿的水库。

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主办方提前进行抽号环节,并且允许钓手在赛事开始前的两天就去打窝。这本来是好事,可抽完号后,大家全都以填海般的恢弘气势在打窝,窝料还五花八门,打得我心都凉了。

这种情况,我打不打窝还有区别吗?跟风打窝必死无疑,不打的话钓过路鱼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好在距离比赛还有两天时间,我形成了两套应对方案,一是钓浮,离开满是窝料的水底,主钓草鱼和武昌鱼。不过,这终究是一场比赛,如果钓浮有效果,很快就会有人效仿,我的优势就没了,所以轻易不能使用;第二套方案还是钓底,但目标鱼不再是鲫鱼、鲤鱼、草鱼、武昌鱼了。

你们不都在用粮食打窝吗?你们把吃粮食的鱼喂饱了,我就钓喜欢吃肉的鱼——挂小鱼段以翘嘴为目标,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在夜里遇到鲇鱼。

这种窝料比较流行,既有易于雾化的粉状物,能起到快速诱鱼的作用,又有保存时间较长的颗粒物

那天如我所料,全线灭火。午饭后,只有二十人回到钓位,其余六十多人聚在树荫下唠闲嗑。

傍晚,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尾数第一者钓了大概200条小白鱼;单重第一的是一条大约1.5斤的鲤鱼;我总重第一,共12条翘嘴,目测8斤多的样子。80多人只钓到这么一条鲤鱼,另外还有一条2两的鲫鱼,其他的不是空军就是只钓到几条小白鱼。

集体打重窝子的威力就这么大,破解它的最佳办法是,能远离尽量远离,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有的水库会有一些鱼情好的位置,于是一波人来了打了重窝,另一波人来了又打一遍,不消一两天就能把一个钓鱼区打废,只有去没人钓过的地方或许才能有戏。

上述打窝方式我都归为喂鱼之列。

另一种打窝则纯粹是图心理安慰了,这种钓友到了钓场、选好钓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窝,目标鱼不确定、窝料品种属性不讲究、数量也没谱,反正是喂鱼的东西就行,少到一把酒米,多到几斤饲料,只要有这个抛撒窝料的过程,在水边就能坐得住板凳,哪怕没鱼咬钩,也会心存希望,会不断地给自己打气:一会儿就来鱼了。

这种人如果不打窝,或者窝子打少了,心里就没底儿了:完喽,没点窝料鱼真不来啊!我见过很多人,抓起一把酒米不管不顾地奋力扬向八九米以外的浮标。

要知道,就算没有风力的干扰,那把小米最多只能抛出去五六米远,而且必定天女散花,他一看,这把没扬好,再扬一把,还是不行,数次尝试均告失败,所以放弃了:那就算了吧,就这么着吧,反正打窝了。这样打窝能有效果吗?鬼都不信。

反正这个过程可以没有效果,但是没有这个过程是万万不行的。类似的心理还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就剩这半袋东西了,都扔里得了;刚才那哥儿们走了,剩的鱼饵都给我了,没啥用,打里得了……没有任何的目的性。

我没必要对这种打窝方式做过多解读,因为大家都懂。

其实我要说的是,这种现象很好破解和克服,办法非常简单——干脆不打窝。

鱼本来就少,还不打窝?

没错,因为毫无作用的打窝和不打窝没区别,这不仅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我也拿其他钓友和自身做过对比试验。

所以我说,以上两种打窝方式可以弃之不用。

但是,很多钓友意识不到自己打窝存在问题。所以,我强烈建议有上述两种打窝习惯的读者看过这篇文章后能够进行自我诊断,方法很简单:在钓饵、钓法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连续二三次不打窝,跟打窝时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区别。绝大多数钓友会惊奇地发现,鱼获没变少,可能还会多。

微微发芽的麦粒有一种发酵后的酒香

下面我就说说不打窝怎么钓鱼。

我要强调的是,不打窝钓鱼是建立在打窝方法不对,不仅起不到诱鱼、聚鱼、增加钓获的作用,反倒带来了大量副作用的前提之上的。

不打窝,首先就杜绝了副作用的产生,没了不利的影响,钓获量反倒会提升。不打窝,在钓法上其实和打窝钓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但是方法得当肯定会增加钓获量。

我的方法是,按照对象鱼的体型来区分,钓小鱼,比如鲫鱼,需要勤换饵;钓大一些的鱼,比如鲤鱼,则需要等。

以我的经验来看,钓小型鱼,如鲫鱼,打窝钓的效果远没有不间断地高频率换饵做窝子的效果好。这种钓法的最大缺点是不能间断。

比如早上到了水边,用竿子正常抽上一阵子就会开始有鱼口,然后就会越钓越快。

但是,午饭后如果你想继续钓下去的话,就必须从头再来,从零开始,必须继续抽一段时间才会再有鱼口。

对此,有人想了一个取巧的办法——在钩上挂几次超大的鱼饵来变相打窝,我也做过这种尝试,但效果真的不佳。

我们不妨做如下分析:浮标调好后,使用超大的鱼饵,意味着钓组重量增加,抛出后浮标百分之百露不出来,这说明钓组的落点已经不是在钓点内了。

如此这般,即便是这些饵料能起到诱鱼作用,诱来的鱼又在哪呢?就算落点很准,确实是在钓点内,但是本来应该是用半个小时时间、分十次抛进去的饵料,被你一次性抛入了,效果显然不一样吗。

窝料的投入,不仅量要合适,所用时长和频率也要合适。

事实证明,用钓饵边钓边诱,对窝子边钓边养,是最有效的,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办法很简单,但是很多人犯懒,坚持不住,这也是事实。

就像我一个朋友,以前很少在一起玩,最近几年常在一起,起初他钓鲫鱼就没服过我,最近几年他从来不和我钓鲫鱼,掐鱼还没开始,他就已经知道结果了,他也知道症结所在,但他说:我可整不了,一抡一天还不累死了?

对这种既不想付出体力又想钓得多的人,我没别的高招。

实际上,他的理解并不对,这种钓法貌似很枯燥,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种高频率换饵的打法,只有前半小时,至多一小时是单调机械的,一旦有了鱼口,看标相提竿,如此换饵抛投就纯粹是钓鱼的乐趣了。

说到这里,有些钓友会问:多久换一次鱼饵才合适呢?我给大家一个模糊的参考:通常,我是抽一支烟的时间换两次饵,或者抽两支烟的时间换五次,鱼饵在钩上保持的时间也大体和这个换饵频率相当,或略大于这个时间,换饵的时候钩上可能还有少许残饵。

注意,这个时间并不是饵料的雾化周期。春天钓鲫鱼,小鱼闹钩对鱼饵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小鱼活跃了之后对鱼饵的破坏力很强,只有雾化效果很差的饵料才能保持到这个时间段。

所以,除春天之外,我的鲫鱼饵料并不强调雾化状态,甚至不用拉丝粉,用白面作粘合剂效果更好。

夜钓的话,小半勺玉米粒基本能坚持半宿,这个量对我来说足够了,因为我用的钓饵也是玉米粒

那么,钓大一些的鱼,不打窝又该怎么钓呢?方法跟钓小鱼截然相反,那就是等。

一说到等着鱼来寻找钓饵,很多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不是瞎猫等死耗子吗?理论上说,是这样。

但是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大鱼,大鱼的活动空间也大,它们发现钓饵的机会就大。而且这些大一些的鱼类还有另一个特点:它们会在一个区域内来回游弋。

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这种情况:鱼线被大鱼拉断后,大鱼带着浮标逃走,本来不指望那丢失的浮标能失而复得,但是那条逃跑的鱼却始终在几百米的范围内时快时慢地绕圈游走,最后又被海竿搭了回来。

它们的这一特点无疑给大家守钓提供了机会。虽然这个办法很低级,但是绝没有很多人想得那么糟糕。

去年,我在钓鲤鱼的过程中,可以说全年都在做着这方面的试验,我全年共计使用老玉米窝料不超过10斤。也就是说,我大多数时候都是"赤膊上阵",在不打窝的情况下垂钓。

总体来说,我的成绩和其他认识的或陌生的钓友相比,能达到中游偏上的水平,而且这个成绩是在不扎堆、不去钓友比较密集的好钓位的前提下实现的。

经过一年的试验,我认为钓鲤鱼之类的大体型的家伙,不打窝也没那么可怕。

此外,我还摸索出如下几条经验:

1.故意捡别人的窝子钓,成绩会更好,因为别人打了窝子总会有些残留。但是,如果是别人打得很重的窝子,你就要慎重了,小心它是死窝。

2.夜钓时,如果某个钓位有人白天钓得非常好,晚上我肯定不坐他那儿,因为钓得好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有空军的危险。关于捡别人出鱼特别好的钓位这件事,我观察了多年,叫人失望的概率非常高。个中原因不详,可能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吧:鱼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原住民被钓出去,新住民在短时间内还没来得及补充吧。

3.小水面的效果比大水面好。大鱼活动范围也大,野塘子、小水库之类的小水面很可能在一天之内被一条大鱼溜达数遍。

4.生窝子用面饵效果好一些,熟窝子用青玉米较好。

5钓大一些的鱼类需要安静。假如用面饵,我并不强调饵料的雾化效果,我反倒推荐有脱落效果的,状态保持时间更久一些的面饵,这样小鱼闹钩的标相会弱一些,可以避免很多空竿,最大程度保持钓点的安静。不过,这似乎涉及到教条的换饵周期的问题了。

对此我的建议是:不考虑周期,也不考虑边钓边诱的问题。用面饵时,只要饵料的硬度、黏度不会对刺鱼造成负面影响,那就尽可能让其在水下保持更长时间,8分钟、10分钟或者更久都可以。

另外,用面饵要尽量抓实口,小鱼闹钩的动作能忽略就忽略,免得把小鱼聚过来,影响钓大鱼。

用玉米粒的话,个把小时换一次钓饵就可以。

我的老友和我的打窝方式基本相同,天亮后为了不惊窝,分多次再打进去二三十粒玉米粒就足够了

总之,打不好窝子不如不打窝,不打窝也能钓到鱼。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