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饵料中的油脂,不起眼,但这才是诱鱼开口的主因之一

我们在使用商品饵的时候,尤其是是在黑坑、池钓的时候,总会发现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饵料打下去之后,水面上总会浮起油花,用形象点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水面上泛起一层油膜,而事实上,商品饵的制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添加一部分油脂,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油脂,在实战中,到底有哪些功效,会让商家在制作商品饵的过程中,乐此不彼呢?

饵料的配方,迄今为止,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商家,都对其遮遮掩掩,小厂是因为确实工艺简单,配方也是大众化的,而大厂,可能是处于商业保密的考虑,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缘由,我们目前已知的饵料原材料,有苜蓿粉、大豆、玉米粉、豆粕、乳清粉、油脂、肉骨粉及各种可食用氨基酸,以及饲料添加剂;可能有懂行的钓友会疑问,这不是和家禽饲料的配方差不多么?其实,商品饵的前身还真是畜禽饲料,当然,本文的内容并不是讨论畜禽饲料的。

我国是饲养大国,所以对饵料的研究,划分的很精细,比如饲料中的油脂,具体的功效,就有很多论文,这其中,对能驯化的养殖鱼类饲料成分功效研究,则非常具体,而饵料中的油脂,主要分营养、饵料状态、工艺制约三个方向,而在实战中,这三个功效,都有着非常实用的效果。

一、膨化工艺的过程,加入油脂会让材料膨化率更高

所谓的膨化工艺,就是把饵料制作材料放入密封高压容器,随着加温、加压过程,食物材料中的水分因高温、高压挥发,材料本身的材质变的柔软,到了限定高压后,容器打开,因为容器内的高压迅速变成常压,这个时候,食物材料的内部,分子层面的物质和材料内部的水分发生及剧烈的爆炸,膨胀率可高达1000~2000倍,膨化反应不仅导致材料的外部形态,也就是体积发生变化,材料的内部分子式也因为物理原因,发生了化学反应,比较常见的,是不溶性长链淀粉,转换成短链淀粉、糊精、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食物材料分子层面的结构,更好的转化,都会在材料中添加一部分的油脂,让膨化率更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膨化食品,往往吃完之后,都会或多或少沾的满手都是油脂,而商品饵的膨化过程,其实和膨化食品的膨化过程、工艺,压根没什么区别,只是膨化食品是人吃,膨化饵料是鱼吃,所以因为膨化工艺的原因,但凡是膨化的商品饵,都会带着油脂,而这些油脂,都是动物油脂,如猪油、羊油。

二、饵料中富含油脂,能促进鱼的生长

商品饵最早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在养殖鱼的垂钓,所以商品饵的很多配方思路,都是以养殖鱼为基准;现代养殖科学研究中,对多种人工驯化后的鱼种,人工养殖过程中,在饵料中添加不同的油脂,分别观察养殖鱼的生长周期、患病率等多层面进行研究,结论是饵料中油脂率越高,养殖鱼的生长越快;

之所以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因为鱼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脂肪补充,来转换成动物蛋白,相对于植物蛋白,油脂中富含的动物蛋白,能让养殖鱼的营养转换,更为高效,所以淡水鱼的饲料颗粒,往往都会添加不低于8~10%的动物油脂,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验证,既能有效刺激养殖鱼快速生长,但是又不至于油脂率太高,导致养殖鱼出现脂肪肝这种营养过剩的疾病。

而商品饵的养发过程中,则将这种思路延续下来了,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的优势,但凡在商品饵的配方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动物油脂或者动物脂肪,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脂,往往在实战中,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这其中,也许有着养殖鱼回流到野外水域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则是高能量、动物蛋白转化率高的食物,更吸引鱼群抢食,这也是其他类型饵料所不能媲美的优势。

三、饵料中的油脂,能让饵料进水的状态,更合适鱼觅食

油的比重比水小,所以油会浮在水中;在商品饵不出,钓鱼资源丰富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简单的配方,几乎可以做到在水域中通杀,就是香油面饵,制作起来是也很简单,就是白面加盐,和成面团后,用香油醒面,非常像做面剂子一样,很多钓友认为,这样的香油面饵,是因为芝麻油的香气,能吸引鱼群进窝,属于气味诱鱼,其实气味诱鱼只是一方面,小体积的饵团,在水中虽然雾化很慢,但是也是会雾化的,雾化的小颗粒都被香油包裹,轻浮在水底,很方便进窝鱼觅食。

而现在使用的粉状商品饵,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前两年流行的小黄面,不管什么材料制作的小黄面,都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相当比例的油脂,这样饵团进水之后,雾化的饵料会因为油脂的原因,轻浮在水面,非常方便进窝鱼觅食、抢食,在黑坑钓、竞技钓中大放异彩,而这两年新出的商品饵,也依然保持了这种制作工艺。

结束语

自制饵,尤其是自制粉饵,效果不如商品饵,其实除了味型有些偏差,更多的,往往就是饵重中油脂比例不足,可想而知,口感不如商品饵,营养不如商品饵,雾化后因为比重,直接沉入淤泥,不方便鱼群觅食,诸多因素组合,且全是缺点,那么诱聚效果不好,这也就不奇怪了。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