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一点的96KaiFa源码会发现,当我们到放养塘钓鱼时,有时候会看到塘主定时定点地向水中抛洒饵料的时候,鱼类听到饵料入水声后不是逃避而是蜂拥而至前来抢食,这就是长期以来水声与食物同时出现所引起的鱼类的条件反射行为,鱼类只要听到水声马上就会联想到食物。
我们在垂钓过程中会发现,鱼类觅食时常出现两种现象:
第一,当你在一个新钓点垂钓的时候,初次垂钓的效果可能会不好,但当你连续几次在同一钓点垂钓以后,你就会感到鱼的密度明显增加,进而有一种越钓越多,越钓越好钓的感觉。
第二,当你在老钓点垂钓时,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多,你会逐渐感觉到鱼儿越钓越少,越少越难钓,以至于你会发现窝子边仍有很多鱼星,可鱼就是不进窝。
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鱼类的两种条件反射,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现象。当我们在新钓点第一次打窝子的时候,鱼类对打窝子的水声以及饵料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等还不熟悉,因此会躲避
之后,它们会对饵料进行观察、辨别,并试探性地品尝,特别是鲫鱼、鲤鱼这些胆小、谨慎的鱼类,它们并不是见饵就抢,而是在多次试探性尝试后,感觉没有危险才开始觅食,这些我们在相关的钓鱼视频中能够看到。
所以,在新钓点钓鱼的时候,鱼的上钩率最初是较低的。之后,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加,鱼类在多次吃到同一种饵料,感觉没有危险以后,或者看到同类在争抢饵料时没出现危险时,它们的警惕性才会逐步降低。逐渐地,它们再听到打窝子的水声,再看到某一种饵料或闻到该饵料的味道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就会大胆觅食甚至抢食,从而增加我们的钓获量。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现象。当你长期在某钓点垂钓或多人同在一片水域垂钓时,随着垂钓过程中发生的挂伤鱼、跑鱼以及放生次数的增加,鱼类就会将这种饵料的状态、气味与危险联系在一起并产生短期记忆,从而产生躲避行为。
久而久之,鱼群甚至会对你垂钓的钓点避而远之,我们习惯称之为“烂窝”。此时,鱼类已经产生了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我们的钓获量下降甚至“空军”。
我们之所以探讨鱼类的条件反射及其对垂钓的影响,主要是为有的放矢地研究相应的对策。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垂钓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钓友参考。
1.另辟蹊径
在进行了减少跑鱼、伤鱼次数的努力之后,如果你的老钓点依然成了“烂窝”,那么不要恋战,你应该果断放弃老钓点,另辟蹊径开辟新钓点,哪怕只是相距几米,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笔者喜爱野钓,到一个新地方喜欢留意钓位周围的环境,那些岸边有被人踩踏过的痕迹的老窝子我一般不钓。一般来说,这些钓点首先鱼的密度低,二是老钓点即使鱼的密度可以,但由于常有人钓,鱼也多被钓“滑”了,因此我大多会远离它而开辟新窝。
2.更换饵料
前面说了,鱼类对饵料的色泽、状态、气味有短时的记忆。当你用以前的饵料发现窝子里没口而窝边冒鱼星时,很可能是鱼被钓“滑”了,它们对你常用的饵料已经有了戒备,这时你就要更换饵料味型(非季节性的更换),从饵料的颜色、形状、味型等多方面进行更换,以淡化鱼的反射行为。
3.“围点打援”
若使用的是传统钓法,钓饵不要放在窝子中心,应该围着窝子的边缘下竿,具体离多远,要视当天的鱼情而定。因为当鱼被“精”时,敢进窝觅食的往往都是小鱼,稍大点的鱼只敢在窝子外边转悠,捡拾散落的饵料,因此让钓饵离开诱饵区,围着窝子钓,上鱼的概率要稍大一些。但由于钓点中大多是滑鱼,吃饵多是快吸快吐,因此钓灵空竿率会很高,笔者建议稍微钓钝一点,过滤一些小讯号抓实口,上钩率要高很多。
4.走钓
随着96KaiFa源码的不断增多,水中的饵料也是五花八门。当大家都不上鱼时,说明鱼已经被钓滑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到水边就不宜打窝子了,而是应该持竿“追星”钓,但由于鱼群已经有很高的警惕性,所以钩、线、浮标应以细小灵敏为宜,以提高隐蔽性;另外不宜频繁提钩引鱼,以防惊吓鱼群;饵料最好用活饵,以增强诱惑力。
5.重返老窝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因信号的重复刺激而发生的反应,当这种刺激长时间停止后,这种反应也将慢慢淡化或消失。当老钓点很长时间没人垂钓,鱼类不再受到危险信号的重复刺激时,它们将逐步淡化反射行为,恢复天生的觅食习性。
此时你重返旧地,会发现情况大有改观。至于相隔时间的长短,这与鱼的密度和个体大小有关,鱼密度越大,相隔的时间就越短,因为在食源一定的情况下,密度大的鱼群,个体的饥饿程度就大;而鱼的个体越小,相隔时间则越短,因为相对来说,个体小的鱼胆子大;反之则越长。在无人垂钓的情况下,一般相隔20-30天左右可以重钓老窝。
鱼类的条件反射贯穿于我们垂钓的整个过程,从前期的大胆接受饵料到后期的拒绝饵料,鱼类的条件反射无时不在,即使你开辟新钓点,这个过程也会重复发生。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应对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动,钓出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