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

爆护连竿第一步,关于怎么打好窝

钓鱼这个事,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打窝,无窝不聚鱼,没有鱼,自然也谈不上钓鱼,可是,在大多数钓友的认知中,打窝这个事,就是窝料一投,坐等鱼来;

如果我们粗糙一点,不那么讲究,或者说就打窝的本质而言,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通过数量较大的窝料,从味型、状态、数量上,吸引窝料落点附近的鱼群进窝;

然后进窝的鱼群,在进食窝料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概率吞食了钩饵,这个过程,就叫做钓鱼,但是,想要把鱼诱进窝料投放的地点,却又不是仅仅把窝料投放下去,就算完事。

总有钓友会发现,有些老鸟,相聚不太远的钓点,别人一把酒米下来没多久就能连竿,而自己相隔3~4米,别说连竿,有鱼给口都很少;

舔着脸向老鸟讨要些窝料,相聚还是不很远,窝料打下去之后,就算鱼口有了,但是老鸟还在连竿,但是自己却始终是鱼口断断续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鱼嘴太挑剔,而是我们就打窝的细节而言,确实做的不够到位,那么,到底什么是打窝的细节呢?

打窝,看似简单,实际上的讲究,还是有一些的,罗列一下,大体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需要有步骤,第二类,是每个步骤如何来操作;

打窝的步骤,先从计划目标鱼开始

什么是打窝的步骤呢?并不是从制作窝料开始,第一步是从计划目标鱼开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计划垂钓的目标鱼不用,食性不同,栖息水层、环境都有所不同;

比如我们计划钓鲫鱼,那么窝料以酒米、麦粒就可以了,而我们要钓鲤草,要么准备玉米红薯,要么准备草捆、豆饼,只要先确定目标鱼,我们才能准备相应的窝料;准备好相应的窝料后,第二步,就是找窝子

找窝子,就是根据目标鱼的习性、特点,栖息水层、环境,在我们垂钓的水域,找到符合这些特点的区域,符合越多条件的区域,那么藏鱼、聚鱼的概率就越大,窝料打下去之后,诱鱼、聚鱼的概率就越多;

第三步,就是做窝,而做窝,也不是说窝料抓上一把扔下去就算了事,同样的,也要根据目标鱼的习性,来做窝,比如钓鲫鱼,我们多用酒米、麦粒,最好是手抛;

因为手抛的窝料撒的区域大,这样能有效分散进窝的鱼群;但如果是用玉米钓鲤草,那就一定要把窝子打的集中,因为玉米味型浓度不够,必须集中起来,味型才能浓郁;

同时,只有数量足够多的玉米堆,才能改变鲤草固有觅食、栖息的鱼道,才能把鱼群诱进窝子里,如果把窝子打散了,那进窝鱼吞食钩饵的概率就非常低了;

第四步,就是留鱼了,窝子打好了,鱼也进窝了,是不是就一定能不停连杆呢?当然不是,窝料打太多,进窝鱼吃不完,时间一长,窝料就发酵、变糗,味型都变了,怎么可能持续聚鱼;

同时如果窝料太多,进窝鱼吃饱了,那进食钩饵的概率就更低了;但是窝料打的太少,进窝鱼没多会就吃完了,没得吃,自然就要到别处去找吃的,那就会连上几竿,就停口了;

所以,怎么留鱼在窝,也就是如何补窝、续窝,这也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讲究的事,而只有我们将这四步都做好、细节都到位,才有近八成的把握,能做到连竿,乃至爆护。

但是,在实战中,除了第一步我们能主动的达成,剩下的三个步骤,鱼不配合,似乎就如同纸上谈兵,那么,我们如何在实战中,做到剩下的三个环节的诸多细节呢?

一、投放窝料,需要结合鱼种习性、鱼情特征、水情情况来综合操作

投放窝料,简单的做法,就是窝料一抓一扔,但是,诱聚效果却是时好时坏,而个中原因,说白了就是适应鱼种的窝料没变,而鱼情、水情都发生了变化,而要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就要遵循这么几种投放规律:

1、垂钓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投放窝料的数量和状态

如我们垂钓时间长,至少可以钓个3~4天以上,那就要量大、量足,投放窝料间隔周期也要长,就算是钓鲫鱼,也要保证一次窝料打下去,至少3~4个小时内不用再次投放窝料;

这样做,优点就是一旦发窝,那必然是进窝鱼群密度大、数量大,就算是个体,也是偏大的,但是缺点,则是发窝相对较缓,很有可能1~2天都不发窝。

如垂钓时间短,也就是半天不到一天,那就要量少、频率高,窝料雾化还要好,甚至是腥浓的雾化料,招惹了很多小鱼都可以,为什么呢?

垂钓时间本来就短,一大早做到钓点,用素淡、不易雾化的窝料撒下去,可能到走的时候,浮漂都不动,这就不叫钓鱼,这叫喂鱼,而且喂鱼的结果还未知;

所以我们用雾化好、味型浓郁的商品饵和颗粒饵结合,就算有小鱼闹窝,甚至整个一天可能都没有大鱼给上几口,但是,至少出钓时间内,人不闲,至少能享受钓鱼的乐趣;

2、按目标鱼的体型来投放窝料数量和种类

关于这个规律,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想钓大鲤大草,投放1~2斤,甚至是十来斤酒米,能不能诱鱼进窝呢,那自然没问题,但是我们想要钓到鲤草,这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而我们想要钓板鲫,投上三五斤玉米粒、红薯块,其实板鲫也会进窝觅食的,但是我们多半钓不上,这就是鱼种、目标鱼体型、窝料种类、数量之间,多少要讲点规律的;

而总结成一句话,目标鱼体型越大,越喜欢吃本味、自然、量大管饱的食物,目标鱼体型越小,越喜欢吃腥香、溶散颗粒小的食物;

3、按垂钓水域的熟悉程度,来确定窝子的具体数量

喜欢野钓的钓友,大多不会固定在一个水域,而面对不同的水域,熟悉、了解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实战打窝时,窝料数量姑且不说;

窝子的数量,就可以按照熟少生多这个规律来操作,不熟悉、陌生的水域,打上七八个窝,这样诱鱼区域广,虽然鱼口比较散,但是总还是能通过中钩鱼,来判断个大致情况;

而熟悉的水域,就没有必要这么操作了,打上一个主窝,就足以满足打窝、诱聚的效果了。

二、选窝、做窝,对地形的细节尤为讲究

在台钓不那么普及的时候,打窝是个很讲究的技术活,比如钓鲫鱼,在湖南、湖北一代,就用烂簸箕栓绳子,绳子固定在岸边,然后簸箕里撒点小米;

随着风浪起伏,簸箕里的小米,要么从漏洞中漏下去,要么从水面上翻涌下去,用长竿短线挂个蚯蚓,守着簸箕附近,能连竿一天不停口;

又比如,在浅滩挖深坑,坑底埋上些许剩米饭,然后在坑底戳个树枝,等上1~2天之后,只要把钩饵放在树枝附近,不用打窝就能不停连竿;

而有了台钓之后,这种充满技巧性的打窝,基本上就很难看到了,更多的,都是撒窝料、抛窝料,打重窝、大窝,但是,即便如此,选窝、做窝时,对地形的细节要求,也是不低:

1、窝点的水底要平而实

台钓流行之后,只要是野钓玩的好的钓友,都会反复强调找底,那么找底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能熟悉了解水底的情况,往简单里说,水底平整、厚实,窝料才能落到底,方便被鱼找到;

窝料打在陡坡、斜坡上,离钩饵附近最近的窝料都有5~6米,那有鱼给口的概率,就无限接近于零了。

2、窝点附近不远处,一定要有供鱼逃窜的空间

很多黄金钓点,其实说白了都是水流的死角区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黄金钓点,就一定有好渔获,原因就在于此,流速死角,说明水流流速非常低,这方便聚集大量的食物;

但是,如果我们将钓点设在边角、蜗坑里,就算有了几竿中鱼,之后也不会有鱼口,因为鱼不可能长期聚集在一个能进不能出的区域;

换句话说,窝子附近,一定要能跑、能逃,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鱼群进窝点。

3、根据水情来判断水底情况

因为水面之下,我们无法观察,而利用钩饵找底,也就是个大概,比如水底有暗沟、起伏、陡坡、水草、乱石、淤泥,根本不可能一下就清楚。

所以,有经验的老鸟,会通过水草、水面涡流,甚至是流速的变化,来大致判断水底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钓点优先选有水草的区域;

因为有水草的水底,会因为水草的根系锁住泥沙,附近相对平整,有水草的阻挡,水流流速不会太快,而陡坡、斜坡,往往因为地形、水流等因素,不会长草;

关于这一点,其实没有更好的建议,还是多钓、多实战,这样才能积累自己的经验,做出更好的判断,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打窝地点。

最后

通篇洋洋洒洒几千字,通读下来,就会发现,真正关于打窝本身的细节并不多,几乎大篇幅都在分析目标鱼、地形、水情、打窝数量、窝料的状态等细节;

而事实上,打窝这个事,也恰恰如此,只有这些个细节我们掌控的越多,做的越到位,那么到了实战时,剩下的就是将窝料打下窝点,剩下的就是等鱼进窝,然后连竿、爆护。

赞 ()
分享到:更多 ()
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广告联系1382203@qq.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